我在大清官场30年

我在大清官场30年
作者: 黄云凯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我在大清官场30年
ISBN: 9787218098258

作者简介

黄云凯,湖北沔阳人氏。自幼喜文,长而学史。七岁进学,小学而大学,学生而教师,至今三十五年。手不释卷,脚不停步,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不走港澳,读书尤爱野史。惜乎情才俱短,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也。转而效仿黄氏先辈季刚先生,三十之前读而不写,五十之前述而不作。述者,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世之块垒也。

内容简介

九月抵达朔平府,接印上任。朔平设府的历史并 不长,是雍正三年(1725)才设置的,属雁平道管辖, 下辖右玉县、宁远厅、左云县、平鲁县和朔州,治所 在右玉县。这里本来是个荒凉的地方,又连年遭遇旱 灾与风灾,凄凉枯槁,十室九空。朔州的绅士耆老联 名申诉*灾的情形,我亲自到州城实地考察后,向上 级请示免除或者缓征赋税,并拯救流民;共计一百四 十一个村庄,被免除钱粮十分之三,延长救济一个月 。 上任后遇到的**件烦心事是满营兵…闹饷。 府里的粮捕同知(知府副手之一,主管督粮和捕 盗等事务)祥山,蠢得像头猪,被前任祥璋愚弄了还 蒙在鼓里。祥璋离任时将库存的七千余两*饷提用了 ,然后拿来一些破衣烂被抵账,并请示雁平道章荆帆 ,将这笔钱由后任按年流摊弥补。祥璋自以为得计, 但到了腊月发饷的*子,库中分文无存。满营兵到同 知衙门请求发饷,祥山无法应付,旗兵们便在衙前鼓 噪喧哗,眼看就要闹出大事来。 我一看发觉势头不对,这笔款子数目实在太大, 不是可以随便糊弄过去的。要命的是我又是祥山的上 级,而且近在同城,一旦被这件事牵连进去,*处分 事小,丢了性命就太不值了。于是,我就用府库里的 牙税(牙行征税)和当税(当铺征税)银两先行垫发了* 饷,然后将实际情况报告了布政使庆林和雁平道章荆 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清朝地方的主要官员。在清代 ,每个省的*高行政部门有两个,一个叫“承宣布政 使司”,又称“藩司”,主管民政钱粮,长官称“布 政使”;一个叫“提刑按察使司”,又称“臬司”, 主管司法,长官称“按察使”。省下设府(相当于后 来的地级市),长官称知府。府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 那么“道”是什么机构呢?“道”*初是省的派 出机构,全称是某某分守道或分巡道,类似于监察区 ,后来也差不多演化成了省之下、府之上的一级政区 。此外,在省城还有一些管理专门事务的道,如盐道 和督粮道等,大致相当于你们现在的厅长。 有的读者会问,清朝的*高地方长官不是总督和 巡抚吗?其实总督和巡抚都不是地方官员。他们都是 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员。各省总督是当然的都察院 右都御史,有时兼兵部尚书,而巡抚则是当然的都察 院右副都御史,有时兼兵部侍郎。时间一久,这些总 督和巡抚也就成了位于“两司”之上的*高地方官员 。 代理布政使的庆林和祥璋是转折亲,一心想代为 弥缝;又担心我坚持追查不放,于是就委托太原知府 王有壬专函约我到省城。 庆林告诉我:“这件案子,如果要据实办理,肯 定有人要掉脑袋——恐怕您也不忍心吧。如果您只是 为了兵饷,那七千两我可以设法筹措。况且这也是巡 抚申启贤大人的意思。” 我说:“只要*饷有着落,兵勇不闹事,我又何 必做这个恶人呢?” 庆林听了**高兴。第二天,我们一起拜见申启 贤巡抚,说起这件事,庆林佯装不知情,我也就不揭 穿。 庆林让章荆帆帮垫二千两,理由是章荆帆不该批 准此事,还说巡抚大人得知后大发雷霆,如果不迅速 堵上这个窟窿,一定会*到严参——至少是革职处分 。章荆帆为人小气而又贪钱,可是很胆小,被庆林这 么一吓唬,虽然心里老大不愿意,可又不敢不乖乖地 掏腰包。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