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经济(传统职业的终结和工作的未来)(精)
作者简介
莎拉·凯斯勒 美国商业新闻网站“石英网”记者,她在该网站专门撰写以“工作的未来”为主题的报道。在2016年加入石英网之前,她曾任美国商业周刊《快公司》的高级撰稿人,报道与“零工经济”相关的话题;还曾在美国科技新闻博客“万事博”负责有关高科技初创公司的报道。多篇文章被《华盛顿邮报》《纽约杂志》,以及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知名媒体所援引。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传统工作的终结 第一节 一个很老的新点子 在2011年的西南偏南数字交互展会上,大会所使用的 餐巾纸已然印上了二维码,海量的宣传单从举行派对的阳 台上纷纷散落,由组群网站公司“组我”(GroupMe)提供 的烤奶酪供参会人员免费畅吃。 全球高科技初创公司对这一年度交互展会的兴趣,正 如同美国的高中生们憧憬着毕业舞会一样的强烈。人们普 遍认为,在每年前来参展的众多初创公司中,会有一家将 有望成为市场“爆款”。推特(Twitter)就曾经凭借在该 展会上向高科技界的参会精英们展示其App而一举成名。要 想在展会上吸引足够的关注,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就是在 市场营销上出奇制胜。 在2011年的西南偏南展会上,优步(Uber)还只是一 家籍籍无名的打车软件,为美国各地区有营业执照的私家 车公司提供调度服务。在展会期间,该公司采用了一项精 彩的游击营销策略来推广自己的“按需载客服务”模式。 优步在会展所在地的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租了100辆载 客三轮车,并为每辆车装饰了一条横幅,上书“I U”两个 字母,横幅边还放着一块得克萨斯州形状的黑色牌子。我 猜它是想表达“I Uber Texas”(中文意为“我在得克萨 斯州用优步”)。同时,优步高管们还与各路博主进行沟 通,建议他们将自己骑三轮车的照片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并加上“优步打卡”的标签。此外,优步还在其官博上发 布了“初遇优步,体验未来交通方式”的宣传语,并特别 指出“喝醉了也不怕”,叫一辆优步就不会迷失方向。 那时谁也不曾想到以下几点:第一,就在短短数年后 ,优步将会成长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它将会让 任何人——而不仅限于专业司机——都能以一名“出租车 司机”的身份赚钱。第二,数年后,优步打车的费用(那 时起步价还是15美元)将会降到如此之低,以至于在美国 的某些城市,优步甚至可以和公共交通抢生意。第三,数 年后,这家初创公司竟然能募集到超过120亿美元的风投资 金,其账面价值竟然超过了诸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 、福特公司(Ford)这样的百年企业;而优步也成为初创 企业所效仿的对象,从此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第 四,消费者对交通服务产生了一种新的期待:只要按下按 钮,任何交通工具都可以应召而至——这一理念将会重塑 服务业、零售业,以及数字交互设计等领域。 而在2011年度西南偏南展会上,优步的经营理念看起 来只不过是众多梦想中的一个。 那时的我还是一家科技类博客网站的记者。在展会开 始的前一周,我撰写了一篇名为“2011年度西南偏南展会 的13款潜在爆款App”的博文。文中介绍了四款信息发送类 App,一款能把手机转换为步话机使用的App(可能是因为 那时的我还认为步话机比手机更好用吧),还有两款几乎 一模一样的照片分享App,其中一个是“照片 墙”(Instagram)。而优步并未被我列入爆款名单。 我并非唯一忽略了优步的人。尽管它在社交媒体上进 行了一轮轰轰烈烈的营销,但在当年西南偏南展会的近两 万名参会者中,只有约五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参与了“优步 打卡”的活动。 而在一年后,也就是2012年的西南偏南互动展会上, 尽管优步特地为参会者举办了一次烧烤活动,但它仍未收 获比2011年更多的关注。2012年被媒体大肆吹捧的一款 App是“高光”(Highlight),当两个在社交媒体账号上 显示拥有共同好友和共同兴趣的陌生人相互靠近时,安装 了这款App的手机就会发出提示音。在我采访“高光”的创 始人时,他热切地告诉我说:“我开发这款App的初衷,是 因为传统的交友方式效率太低,而我们因为习惯于此,所 以都没认识到这种低效率有多可怕。”这位创始人是真心 认为现代社会的人际互动正濒于破裂,而他可以用一款App 来有效地修补这一切。“高光”在那届展会上可谓无人不 知,以至于在我参加的一场座谈会上,诙谐的主持人还特 意用它开了个玩笑。他说:“假设我们在玩一个喝酒游戏 ,‘高光’的名字被提到一次,在场每人都要自罚两杯, 并打脸一次。”相反,那时的优步仍门庭冷落、无人问津 。 我当时对优步的前景并不看好,因此我在注册优步账 号时使用了自己的工作邮箱而非私人邮箱,以防收到它发 来的垃圾邮件。 直到又过了两年,即在高光早已被人遗忘的2014年, 优步终于成为硅谷投资者们竞相追逐的对象。不过,它的 爆发却与任何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无关。 P1-4 科技创新如何颠覆传统的工作模式,未来的就业将何去何从 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角逐,一场席卷世界的社会大变革 丹尼尔·H·平克、马丁·福特、丹·莱昂斯、张夏准等隆重推荐 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图书馆杂志》等竞相报道 “凭借其极具深度的报道内容与行云流水的写作风格,凯斯勒揭示了零工经济的真相。她鞭辟入里、细致入微的分析,使得《零工经济》成为一本必备读物,适合所有对‘工作的未来’这一主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丹尼尔·H·平克,美国知名商业思想家、畅销书《驱动力》《时机管理》作者 “通过细致深入地剖析多位零工经济从业者的日常生活,凯斯勒的这部著作对这种新型经济模式的前景与危机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阐释。本书*终得出的深刻见解极为重要,但也十分令人不安。” ——马丁·福特,畅销书《机器人时代》作者 “本书及时而深入地分析了零工经济所面临的光辉前景与潜在危机。全书智慧与幽默兼具,且不乏感人至深与鼓舞人心之处。凯斯勒的写作技巧可谓炉火纯青。如果你想知道传统工作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以及自己应如何改变以便与时俱进,请务必阅读本书。” ——丹·莱昂斯,畅销书《疯狂的独角兽》作者 “在这部研究透彻、文字优美的大作中,凯斯勒对零工经济进行了既通俗易懂、又复杂精妙的分析。对于有兴趣了解‘经济与社会的未来’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必不可少的。” ——张夏准,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的谎言》作者 “凯斯勒的这部著作及时探讨了在一场由技术驱动的大规模转变的背后,个人的起落、企业的成败,乃至社会的兴衰。本书*具启发性的部分,当属零工经济中的那些真人真事。” ——英国《金融时报》 “凯斯勒通过一番深刻探索,论证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自由职业者而非公司或机构正式雇员的主要原因——高新技术使得劳动者们可以在应用软件(App)的调配下为他人提供服务……如果你有兴趣了解零工经济对劳动者的影响,本书正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作品。” ——美国《图书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