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前面说到,袁世凯是因为朝鲜壬午之变而赴朝的。时年二十三岁的袁 世凯可谓血气方刚,豪气非凡。袁负责筹办军需供应补给之事。但袁显然 不满足于自己的工作,当大军在登州进发时,袁世凯就跟朝鲜官员金允植 说,他想提劲旅数百,直接人京城。金允植虽说到仁川后再见机而行为好 ,但对袁的魄力颇为敬佩,后两人交往甚为密切。 袁世凯入朝后不久,便因为严肃军纪而获得名声。清军入朝后,纪律 很不好,不但任意抢劫朝鲜居民的衣服食物,而且强奸民女事件也有发生 。袁世凯知道这样下去,必将引起朝鲜人民的反抗,也有失“上国”之体 面,因此就力主整军。袁向吴长庆说明利害,同时自愿担负这个责任。在 吴长庆的支持下,袁世凯首先从各营抽调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官兵,组成一 支执法稽查队。袁亲自率领,日夜巡查,遇到那些扰害人民的士兵,立刻 就地正法,枭首示众。庆军经袁世凯整顿,“纪律一振,即袁爪牙辈亦大 悚惧,韩境稍安,吴大奖袁能办事云云”。长庆大奖袁世凯的结果,就是 向李鸿章密荐了袁世凯。李鸿章准吴所请,派袁掌管庆军营务处,遂有总 辖三军之权,而袁世凯三字,遂达李之耳中。 光绪九年(1883),吴长庆回国,袁世凯揽过军权。当时的朝鲜有事大 、独立两派。事大派亲华,以闵泳翊为首领;独立派亲日,以金玉均、朴 永孝等为首。两派自分畛域,相互倾轧。光绪十年(1884),独立派在日本 的阴谋策划下,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铲除事大派,独占在朝之利益。独立 派在日本公使竹添的支持下,遂刺杀事大派首领及六大臣。日本还挟持了 国王到景佑宫,同时迫使国王招请日使进宫保卫。日使竹添遂率使馆之二 中队入宫守卫。袁世凯知道后,很是激动,他一面做举兵的准备,一面致 函旅顺的保龄,托他禀请“即派兵轮来东”,接着又上书李鸿章,请求派 兵支援,以防不测。接着,袁世凯率兵进王宫,并致书日本公使竹添,谓 :“敝军与贵部驻此,同系保护国王。日昨朝鲜内乱,杀害大臣八九人。 现在城内外军民不服,举有入宫环攻贵部之说。弟等既恐国王复惊,又恐 贵部受困,用敢率队进宫,一以保护国王,一以援护贵部,别无他意,务 请放心。”袁函发出后,不见竹添答复,遂于当日下午,袁世凯断然发动 攻击。袁自率一队进攻敦化门,吴兆有率队由宣仁广丁向昌德宫进军,张 光前所部为预备队,在后策应。佐藤铁治郎在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时,多有 气愤,称:甲申之变,韩京大乱,韩王恐怖,照会我竹添公使保护。袁世 凯闻变,遂率兵往袭王宫,以我公使在宫中,及致谢书我公使。“书甫人 ,我公使未暇拆阅而袁军已先鸣枪。时韩兵守宫门,我兵驻内院,清兵入 门,先击毙韩兵数十人,继我军相接。清众我寡,势不敌。我公使势甚危 。” 袁世凯的果敢,给日军以打击,营救出了朝鲜国王,竹添最后也逃往 仁川。这是中日士兵在朝鲜的第一次正面交火。袁世凯深知,中日交兵, 必然牵涉外交问题,遂安排朝鲜国王在营内引见各国公使,说明事变原委 ,并请共同调处。后又请陈树棠与各国公使晤商调处,但调处效果甚微, 竹添态度尤为强硬。后竹添返日禀告。就在竹添返日的第二天,袁世凯派 兵迎接王妃和世子回宫,至此,袁世凯保护国王的目的完全达成,变乱也 告一段落。袁世凯在这次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果敢受到了朝鲜王室 的尊重,更给一直试图侵害我在朝利益的日本以警示和打击。此后,日本 也因此格外担心起袁世凯。佐藤铁治郎遂对袁世凯敬畏起来,称:“袁世 凯当日之谋,实有令人可惊可畏者,使清政府与李鸿章能明断敏速,出师 图韩,一跃而登,真令我日军无从措手。……袁之外交,诚有剽悍之手腕 哉。”佐藤铁治郎还认为“袁久驻韩终必为患”。 袁世凯的这次果断行动,不仅让日本畏惧三分,也使他获得了李鸿章 的常识。时年二十五岁的袁世凯,“竞能号召中国驻防各营,并策动朝鲜 左右两营勤王,在军事上,甚至外交上作详尽周密的部署,发号施令,统 驭中韩联军,击溃日军,摧毁政变集团的势力,拯救韩王,恢复李熙政权 ,同时维持汉城的治安,实为难能可贵”。 袁世凯因中日两国签订的《天津条约》而不得不回国。(饫津条约》于 光绪十一年(1885)签订,约定中日两国陆续撤退在朝之兵,袁世凯也因此 随营归国。袁世凯本为纨绔子弟,朝鲜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尝到了统 率三军的甜头,自然不愿再回国游手好闲。所以回国后,袁世凯仍心恋朝 鲜。光绪十一年(1885)秋,朝鲜大院君的归国又给了袁世凯入朝的机会。 大院君是壬午之变被袁世凯等诱擒带回中国的。三年后,袁世凯又书呈李 鸿章,谓:“大院君智谋才略,实胜其子数倍,颇为其国人所尊敬,且深 明大义,光绪八年不得已而掳归,兹宜晓以大义,赦其回归,使其父子同 心协力,于其国计颇有裨益。”李鸿章同意了袁世凯的建议,并派袁护送 大院君回国。李鸿章并致书朝鲜国王,日:袁世凯两次带兵贵邦,扶危定 倾,人民信重。袁世凯也因护送大院君而得以再次入朝。半年后,也就是 光绪十二年(1886)春,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驻朝办事大臣。李鸿章还致 书朝鲜国王,日袁世凯“奉旨命驻汉城充办事大臣,兼襄助一切。以后贵 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以商榷,必于大局有裨”。 对袁世凯多了几分敬畏的佐藤铁治郎也知道,袁世凯这次入朝,较过 去大不一样了,袁世凯在朝有襄助一切的权力,犹如监国。“世凯自命其 权力地位,亦在各国驻韩公使之上。遇有各国公使会议筹商事务,则派翻 译唐绍仪充代,车马服从亦极丽,至韩宫府行为,外交动作,事无大小悉 加干涉,韩无一事能自主。”佐藤铁治郎甚至举例说,韩王欲换一宫内小 臣,都不能自主。确如佐藤铁治郎所述,自袁世凯任驻朝办事大臣以来, 中朝的宗藩关系得以进一步加强。在交往仪式上,袁世凯与朝鲜官员交往 ,均用平行照会;朝鲜政府遇有“公会”,袁世凯为“宾中之王”,其席 位应在朝鲜官主位之上。另外,在“入贺”、“赐奠”等礼节上,朝鲜虽 有不甘之心,但在袁世凯的督促下,依然延续。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 朝鲜赵太妃病逝。朝鲜即向袁世凯及清廷北洋大臣禀告。按照礼节,藩属 国的国王、王妃等去世,还需派遣“讣告使”到北京,向礼部告讣。然后 清廷亦派使前往赐祭,并赐谥号。这次赵太妃病逝,朝鲜欲取消“大丧礼 ”,遂迟迟没有派“讣告使”前往北京。袁世凯则不断催促朝鲜王室,最 后朝鲜只好派使前往。清廷也随即任命户部左侍郎续昌、右侍郎崇礼为致 祭朝鲜国母妃正副使。 袁世凯在朝的“宗主监国”身份自然引来其他国家的嫉妒和不满,尤 其是日本,本以为朝鲜可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但足智多谋的袁世凯却成 了它侵吞朝鲜的绊脚石。日本始终有“而袁久驻韩终必为患”的思想,一 直设法让袁世凯离开朝鲜,以除心患。日本政府曾致书驻日公使徐承祖, 嘱清政府命袁世凯访问东京,与日本执政诸臣面商一切。光绪十二年 (1886)五月,袁世凯抵东京,会内阁总理伊藤博文及诸大臣。日本向袁世 凯提出十二条忠告,告诫袁世凯勿损害朝鲜之自主权,宜劝朝鲜变法,以 图自强,且中日两国应协力图谋。袁世凯则告诉日本政府,朝鲜非他国所 能干预。伊藤博文与袁世凯的这次会谈自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日本政府 遂越发气愤,佐藤铁治郎日:“我国当时亦无知之何。而我君臣,见清于 韩种种虐待,实代不平。” 就在袁世凯与伊藤博文商谈之际,有朝鲜密求俄保护之事件发生。朝 鲜密求俄保护之事件,既是一出正剧,也是一出闹剧。朝鲜求俄保护先后 有两次,一次是在光绪十年底(1885初),一次是在光绪十二年(1886)夏。 第一次俄朝勾结的策动者为穆麟德。穆乃朝鲜海关总税务司兼外署协办, 是朝鲜的改革派人物,深得朝鲜朝廷信任。穆有对朝军事、经济、交通等 之改革计划,曾寻求李鸿章支持。李鸿章表示同情,但未予有力支持。穆 麟德遂寻求俄国支持,并促使俄朝订立《朝俄通商章程》,极得俄人好感 。甲申之变,中日交火,朝鲜甚为担心,遂在穆麟德的促使下,寻求俄之 保护,并与俄定下密约,俄派舰保护朝鲜沿海,派员教练朝鲜士兵等。朝 俄密约之签订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宗主国中国自然不能答应;日 本深恐朝鲜落入俄人之手,甚至危及日本本土,也不甘愿;英国也恐俄势 力南下,侵占自己利益。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朝鲜不得不撤了穆麟德, 朝俄密约遂成空文。朝鲜第二次与俄亲近则因诸事起。光绪十二年(1886) 春夏,英国占据巨文岛,亲日派威胁甚紧,加之袁世凯的专横,朝鲜遂萌 生与俄亲近之举。朝鲜国王密召前年因海参崴密约一案而被流放的金光勋 返回汉城,并命其与俄驻朝公使韦贝交往。朝俄之间再度密商保护之事。 佐藤铁治郎对朝俄密商保护之起因有偏见,只说“而袁之专横,仍不稍减 ,卒致韩不能耐,求助于俄,数赴俄使馆密商”,而将英国侵占巨文岛以 及日本自身的不断侵略掠夺所引发的原因都给忽略过去了。 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