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
作者: 范文澜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00
折扣购买: 中国通史简编
ISBN: 9787201159331

作者简介

\" 范文澜 著名历史学家。1913年进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考入文本科国学门,受业于著名学者黄侃、陈汉章和刘师培。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到达延安,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1941年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1951年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群经概论》《文心雕龙注》等书,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和很高的声誉。\"

内容简介

\\\" 第一节 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 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大约四五十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据说那时候的人,已经知道用火,并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 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大约五万年前的旧石器,其中有似乎剥皮用的石刀。 中原地方还没有发现过旧石器,但未必就是从古无人居住的证据。 依据地下发掘的材料,约在前3000年(?)黄河流域确有人类居住,而且已经踏进新石器阶段,有相当发展的文化。 中国中部黄河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区。住在周围的各民族,都想迁徙进来。因此成了各种族斗争的舞台,也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场所。有一种苗人叫作黄猫头蛮,发拳曲,作黄金色。这当是欧洲人种,先从西方迁来,后被汉族压迫逃到南方。后冈(河南安阳县)发掘,最下层是红陶,中层黑陶,上层白陶,递变的形迹显然。据上述两个例证,可以想见远古种族间文化间的斗争状况。 住在中原地区及其周围的种族,推想如下: 东部的夷族,济水流域是夷族的根据地。大概从东北沿渤海岸入山东境,南下到淮水流域。 相传太皞是他们的圣帝。春秋时代还有任(山东济宁县)、宿(山东东平县东无盐城)、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四个风姓的小国,说是太皞的后裔。济南龙山城子崖发掘,最下层的灰陶,形质粗劣,年代很古;皞是白色,灰也含白色,或许这就是夷族文化的遗迹。灰黑白三色是东方出土陶器的特征。 南部是蛮族,苗、黎、瑶总称为南蛮。蛮族大概从安南迁来,发展到长江流域,又北进到黄河流域,现今苗人的椎髻、服装、乐器以及房屋构造形式,与安南风俗大体相同,可以作为古代蛮族来源的佐证。蛮族种类繁杂,在远古似乎也有相当文化。其中黎族最强,蚩尤是九黎著名的酋长。 西部是羌族,从西方侵入中原,与苗黎杂居。炎帝是羌族的首领,炎帝也称为赤帝。后冈发掘最下层的陶器,以赤色为主体,花纹形制,都极简单,年代比仰韶期要早些,也许这就是羌族文化的遗迹。赤色和彩色(主要的也是赤色)是西部文化的特征。 北部的狄族(也许就是散布长城以北至西伯利亚平原的细石器种族),东北部的貊族,在远古传说中,没有显示他们活动的形迹。 地下发掘,材料最丰富的是仰韶系文化。民国九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掘得石器、骨器、陶器多种。石器有刀、斧、杵、镞、耨、锄及纺织用的“棉坠”。 骨器有缝纫用的针,陶器有红、白、黑两彩三彩的花纹。所以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遗物中还有陶鬲、陶鼎、豕骨、谷粒和人骨,据说,人骨同现代北中国的人种没有什么分别。 与仰韶同系统的文化遗物,在辽宁锦西县、甘肃宁定县、山西夏县(夏县西阴村还发现半个蚕茧)、南满洲貔子窝等地都有发现。可是太行山以东、渤海以西的大平原上,却未曾发现过。 因此或可推想为,仰韶文化的种族,从西方向东发展,到渑池地方,遇着别一种族的阻碍,不能前进,渡河入山西境,北上顺长城线往东,经热河中部到辽东半岛朝鲜北部。现在这些地方都有遗迹可寻。考古学家称为南方系文化或中国系文化,以别于长城外的细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的地区散布如此广大,足见这个种族繁殖力颇强。制造工具也比较精致,而且已有原始农业和纺织业。如果西阴村的半个蚕茧鉴定不误,那更使人联想到嫘祖(黄帝正妻)发明了养蚕的故事。 仰韶遗址的人骨,既和现在北中国人同类,黄帝从西方来,又是历代相传的旧说;考古学家证明中国仰韶系彩陶,与巴比伦的素沙、中亚细亚及屈里波夷等地出土的彩陶同一系统。东西交通时期,据专家推算,约在公元前四千年。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可能在前2700年(?)前后,即传说中的黄帝族对占据中原的羌族、蛮族发生争夺战。所以不妨说仰韶文化就是黄帝族的文化。 如果上述假设,没有大错误的话,最初居住中国中部的,应该说是羌族和蛮族。东部属夷族,西部属黄帝族。经过长期的斗争,黄帝族成为中国的主人,其他民族,或被驱逐,或被同化。 第二节 关于远古的传说 关于远古(黄帝以前)的传说,如果刷去荒诞的神话,以及带有后代色彩的追叙,其中比较近乎事实的材料,还保存相当数量。从这些材料中看出那时候人类的生活概况,大体如下: 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普通动物不差多少,一群人住在一起,认识母亲,却不知谁是父亲。走路不辨方向,行动毫无意识。没有火,也没有器械和用具,生吃果实、鸟兽、虫鱼。冷天披草着皮,热天止遮蔽腹下那一块。饥饿求食物,饱了就舍弃。经过极长时期,才逐渐进化。 有巢氏——当人们穴居的时期,无法抵御禽兽虫蛇的侵害,后来发明了构木为巢的方法,白天采集果实,作为生活的资料,夜里栖息在树上的巢内。这是人类的蒙昧时期。 燧人氏——人们由采集生活,进到渔猎生活。生吃蚌蛤虫鱼,腥臊臭恶,多生肠胃病。后来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开始知道熟食。这是由蒙昧进到半开化的初步。 庖牺氏——发明网罟,用以捕鱼猎兽。又发明饲养家畜,开始有牧畜业。 女娲氏——传说中,女娲与庖牺对男女交配旧习惯都有些改革。 神农氏——发明种五谷,作耒耜陶器,又日中为市,开始有交易。那时候人不知道争夺财物,也不知道什么刑法政令。神农氏别号烈山氏,烈山就是烧山,也许焚烧山林,开垦土地,正是农业的开始。 依一般进化规律说,人类最初过着树上生活,其后发明用火,又其后发明渔猎,又其后发明牧畜业,又其后发明农业。这与有巢、燧人、庖牺、神农的次序,大体符合。古书凡记载大发明,都称为圣人,所谓某氏某人,实际上是说某些发明。而这些发明,正表示人类进化的某些阶段。 传说中人物,似乎比较可信的,有太皞、炎帝、蚩尤三人。他们是三个种族的首领。 太皞——据说姓风。画八卦代替结绳。八卦是“—”“--”两种线形凑成用作记事的符号。有无其事,不能证明。不过类似这种原始楔形文字,在中国西南部落后种族的苗、瑶中,确曾普遍使用过。南宋周去非做广西灵川县官,有瑶人投木片告状。木片上刻长短条痕,据翻译说,是“和仇人相攻,仇人用箭射他,请求县官究办”。依此作例,八卦原来是夷族木契,很有可能。后来华族发明象形文字,借它作卜筮的符号。 炎帝——据说姓姜。姜就是羌,羌本西方民族,很早迁入中原地区。相传炎帝第七代后裔榆罔与黄帝在阪泉打过三次大仗。照《括地志》(古地理书,唐朝李泰著)说,阪泉在察哈尔怀来县(属今河北张家口市——编者)。如果这样,黄帝族止在边境攻略,未能侵入内地。此后两族同化,在政治上,姜姓仍很有地位。 蚩尤——蛮族中九黎最强,大概是联合九个部落,每个部落各包含有九个兄弟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族。蚩尤做大酋长。据说八十一个酋长全是兽身人言,吃沙石,耳上生硬毛,头有角能触人。蚩尤驱逐炎帝族,炎帝族请黄帝援助,经过猛烈的战争,才把蚩尤杀死。古书中蚩尤的神话最多,可见他在当时确是炎黄二族的共同劲敌。 如果这个传说,多少包含些事实,那么炎黄两族曾经长期战争,后来联盟对抗蛮族。照《国语》说,黎苗在夏商时代,还很顽强。同从西方来,文化又相近的炎黄两族,协力御侮,因而两族逐渐同化,是很合乎情理的。 此外还有一个盘古氏。蛮族自称祖先是一止五色毛狗,名叫盘瓠。三国时代徐整做《三五历记》,把盘瓠搬进古史,改名盘古,又造一段开天辟地的神话。 中国各种族的合并运动,不断发展,吸收各族神话,使内容复杂起来,这是不足怪的。 第三节 关于黄帝及其后裔的传说 现代的中华民族,是吸收无数民族,在一定文化一定民族的基础上,经四五千年的长期斗争和融合,才逐渐形成起来。这里所谓民族基础,无疑地应该说是从黄帝传下的华族(周代称华族,汉以后称汉族)。 古代传说,不论如何分歧荒诞,从没有认太皞、炎帝、蚩尤做自己祖先的。太皞人头蛇身,女娲也是蛇身,炎帝人身牛头,蚩尤更描写成大怪物。独黄帝系统的古帝,全是人形。这显然含有民族偏见,但正是说明中国古史的基干,从黄帝一族流传下来。 相传炎帝族受蚩尤族压迫,逃避到涿鹿。涿鹿在怀来县境,是黄帝东迁后根据地之一。黄帝攻杀蚩尤,本族仍居西部与北部(陕甘晋等地区)。这与仰韶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符合,仰韶与殷墟小屯(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是同一系统的文化,可见黄帝与殷商间,实有不可割断的脉络存在着。 古代文献记载黄帝子孙世系,有《国语》《大戴记》《山海经》等书,虽然错乱脱略,疑问很多,但如全由后人伪造,何妨谱系井然,自圆其说。子孙尊礼祖先,记述名号,年久讹误,事所常有,至于重要祖先,决不会轻易忘记。古人祭祀,有“神不歆(受祭)非类,民不祀非族”“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的种族信念,黄帝世系,实不能视为毫无根据。 中国比较有系统的历史,可以承认从黄帝开始。 《史记·黄帝本纪》说,黄帝姓姬,居涿鹿地方的山阿(山湾),时常迁徙,往来不定,生二十五子。正妻嫘祖,生子二人,一名玄嚣,一名昌意。 相传黄帝发明弓箭衣裳。仰韶遗物有石镞、骨镞,又有纺织器具,传说也许可信。 黄帝二十五子,据说有十四人得姓,其中二人同一姓,共得十二姓,十二姓大体见于古代传记,唐虞夏商周秦都是十二姓后裔。二十五人或有姓,或无姓,或同姓,或异姓,或从母姓,或从父姓,或同母异姓,或异母同姓,大概社会在女系男系交替时代,可有氏姓无常的现象。两汉时,东胡乌桓正当女系转入男系的阶段,他们姓氏没有一定,往往用勇健酋长的名字作姓。中国传说中古帝姓氏,纷歧不一,也就是女系男系交替时代的现象。 按照传说,黄帝后裔有下列诸帝: 少皞——姓巳,或说姓嬴,名挚,居曲阜(山东曲阜县)。春秋时代郯国是他的子孙。黄帝后裔,往往“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大概少皞最先迁徙到东方,与夷族杂居,接受太皞系文化,所以称为少皞。 颛顼——昌意(黄帝子)的后裔。居帝丘(河北濮阳县)。号高阳氏。攻伐苗黎,驱散他们。一部分苗族逃窜西方,一部分逃窜南方,华族占领黄河北岸土地。颛顼立尊重男权、压抑女子的规矩,女子遇见男子不让路,男子得在路上责打她。 帝喾——玄嚣(黄帝子)的后裔。居亳(河南偃师县)。号高辛氏。传说中帝喾娶四妻,生四子。姜嫄生弃(周朝祖先),简狄生契(商朝祖先),庆都生尧,常仪生挚。如果弃等确同出帝喾一系,也止是后裔,绝不是同父异母兄弟。卜辞证明商朝自认高祖是帝喾,帝喾当是实有其人。 以上三帝(帝字本义是祖先),彼此年代相隔,有颇大的距离,并不是前后继承帝位。他们或因特殊事功,或因子孙昌盛,名号得保存下来。他们究竟做些什么事业,古史传述,几乎全不可信。试取其他落后民族的记载,作远古历史的参考,倒可约略想见当时的情况。 《魏志·乌桓传》叙述乌桓习俗说,他们选举勇健能战公平解决争讼的人做大人。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召呼,各部落不敢违犯。大人和小帅,都是选举,没有世袭。大人以下,各有畜牧治产,不相繇(同“徭”)役。敬鬼神,祭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先世大人有勇名功业的也用牛羊祭他们。没有法律,止相约:违大人命令,死;盗掠不止,死。部落间有仇怨,得自相报复,报复不止,请大人评判,理曲的部落,出牛羊赎罪。自杀父兄无罪,但不敢杀母,因母有母家部落,要出来报仇,杀自己的父兄,没有人替他们报仇。 中国古帝,少皞、颛顼、帝喾,名号流传,大概也像乌桓祭先世勇健有功业的大人一样。 三帝居地,少皞开始居东方。颛顼伐苗黎,居帝丘向西发展,渑池是仰韶文化的根据地。帝喾居亳向东发展,比渑池东进一步。这种简单传说,也许包含些种族斗争的遗痕。 黄帝到帝喾,年代不可考,据说黄帝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 \\\"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诚挚推荐的史学经典。 2.畅销全国70余年,影响四代人,开创了中国新通史的著述范式。 3.史学巨擘范文澜的经典之作,史学大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入门书。 4.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学识水平的读者,史料翔尽、叙述平实,是了解中国通史的优选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