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概说(精)/大家小书
作者简介
吴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省海宁硖石人,著名学者、红学家,也是具有真知灼见的词学家。吴世昌先生的词学理论,崇尚一个“真”字,填词要“讲真话”,研究词及词学要符合其本来的真实面貌。吴世昌一生为人存真、治学求实。他从不人云亦云。他主张独立思考。在原则问题上,他从不退让,永远保持着勇于追求真理的蓬勃朝气。“读书常不寐,嫉恶终难改”,这是他《七十自述》中的诗句,也是他诗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内容简介
宋人大曲演奏时的领队称为“竹竿子”,大概是 从“竹枝”演变出来的。如果如此,则每旬前四字由 竹枝唱,后三字由女儿接唱,而不是把“竹枝”和“ 女儿”当作衬字来合唱。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知道, 唐人的七绝先被用作唱词,唱时有时还须循回重复, 如王维的《渭城曲》。后来,歌唱者还嫌仅仅是重复 在音调上变化不够大,就加些衬字进去。但只加衬字 仍嫌太单调,不能适应新的乐调,有的是从外国传来 的乐调,如《伊州》《凉州》《菩萨蛮》《苏幕遮》 等,那就只好把唐人诗中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句子打破 或参互配合,改为从二言到七言都有的长短旬,以适 应乐调的结构和节奏。所以,词和别的诗体最主要、 最显著的不同是: (一)它的句子长短不齐,所以又称为“长短旬” 。 (二)它是配合乐调的歌词,所以又称“乐章”或 “乐府”。这两个特点使任何一首词必须属于某一个 词调,每一个词调又有特定的格律:如全首词是用一 个韵到底,还是用好些个韵参差互押,每一个调子有 多少句,各句的长短,全首词共有多少字,都有严格 的规定。尤其重要的是每一句中各个字的平声或仄声 也有严格规定,不能乱用;用错了就配合不上乐谱, 不能唱了。所以写这种诗体称为“填词”,即要挑选 最合适的字填进某一词调的严格规定的谱中:不仅在 意义方面它是最合适的,同时在读音方面它的声调也 是符合这一词调的特定要求的。这样做诗,仿佛戴了 脚镣手铐的舞蹈,但在高才的、熟练的词人作品中, 读者丝毫不觉得他在做时受到任何这样的拘束。自宋 以来词作数量之多,词调体裁之繁.即可证明这一点 。 词调的数量是随时间而增加的。据康熙朝编的《 钦定词谱》,共收八百二十六调,每调可能有几个不 同的体裁,所以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体。近人吴藕汀编 的《词名索引》则有一千八百二十五调(调名)。这些 不同的词调以字数的多少分为“慢词’’(即长调)、 中调、小令三种。小令最短者为《十六~4-5)。只有 四旬十六字,至多为五十八字。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 中调,超过九十字为长调。——最长的是吴文英的《 莺啼序》,有四叠二百四十字,其次是柳永的《戚氏 》共三叠二百十二字。但最为词人所爱填的是五十字 以内的小令或八十字以内的中调。词调的数量之多是 由于宋人的创调。宋代大作家如柳永、周邦彦、姜夔 、史达祖等都是音乐家,他们不满足于现存的流传于 民间的小调,便自制乐调,再按调填词。宋以前的词 调不多。《花间集》虽然共收十八个作者五百首词, 却只有八十七个词调,而且以小令、中调为主,百字 以上的长调一首也没有。这五百首是文人仿歌女的酒 令、民歌而作,欧阳炯序文所谓“诗客曲子词”。由 于其题材大都是歌楼、酒肆、惜别或爱慕、相思之词 ,所以不宜太长。词之所以有长调,是由于宋代文人 扩大了它的题材范围,把本来是谈情说爱或茶余酒后 怡情悦性的民间小调,扩充为说理、写景、议政、讽 世、评人、论史、发牢骚、掉书袋(用典故)的一种无 所不包的文体,内容丰富复杂了,短短的小令乃至中 调容纳不下这些文人的作品,就挤破了小令和中调的 框儿,改变了原有形式。 词的作者,以宋一代而论 ,有名可指者凡一千四百八十五人(据《全宋词》)。 词的数目无法统计,但可以用《全宋词》来估计:此 书共三干九百二十页,每页平均五首至六首,约计在 二万首以上。这些当然只是幸而流传下来的。平均每 人只得十三四首。其实大作家如辛弃疾一人传下来的 就有六百二十六首(据邓广铭统计),吴文英有三百三 十八首,其他如晏几道、苏轼、周邦彦等每人也有二 三百首。我们平常在一般词选中读到的真是沧海一粟 了。 四、词的来源 上文已说到自唐以来的民间小调和贵族的酒令到 后来发展成为词中的小令。前者是相思、闺怨、描写 女性美貌之类的民歌。而《花间集》序文正有“唱《 云谣》则金母词清”之语,也称词为“云谣”,可见 二者的渊源关系。但敦煌曲子因为是未经文人加工的 民间小调,所以口头俗语的气氛更重,字句的长短有 时也不合规格,或用土音押韵,但内容却是真实的新 鲜的。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现象。 抛毽乐 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姊分 道:“莫把真心过与他。”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 ≠磨(么)?这种朴质而真切的女子自白口吻,不是文 人所能代表或模仿的,只有民歌中才有。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