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少年彩绘版)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内容简介
诗像一粒珍珠 我在讲到唐代美术史的时候,会有一种很不同的心情 。如果大家回忆一下,就会发现,一**没有办法解释为 什么一到唐代,在色彩和线条上都出现了如此华丽的美学 风格。我常常用“花季”来形容这个历史时期。张萱、周 昉、阎立本,这些初唐到盛唐的美术创作者让我们感觉到 整个生命的精神**像花一样绽放开来。当然,历史本身 是延续的,在此之前自然会有一个慢慢积累的阶段,有很 多准备工作一直在默默地进行,这个准备阶段可能长达三 百年之久,才会水到渠成。 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有很多文学实验,也有许多其他 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譬如 在美术方面,要准备色彩,准备线条,准备造型能力;在 文学方面,要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 ,这个积累的过程,我称其为“漫长的准备期”。 这一准备过程,特别是文学上的准备,不是很容易被 人发现的,毕竟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之间需要长时间 的琢磨。比如我们现在给朋友写信时,不大可能专门去思 考怎样把字和字放在一起会产生比较好的音乐感、节奏感 ,或者形成一种对仗;但我看学生的作业报告,会注意他 们怎么使用“的”“了”“呢”“吗”等字。这些字用得 好不好,和我们讲的文学会有很大关系。新文化运动时期 出现的白话文,看当时一些大家的文字,会觉得那个时候 “的”用得很多。我想,如果把这些“的”字都删掉,那 么文字会*简练;可是在当时这么用,是在强调语言和文 字的解放,这些作者希望读者在文学作品当中能够看到白 话形态。我们平常讲话时,“吗”“呢”等作为语气的字 不会被人特别注意,一旦变成文字,会特别触目。如:“ 你吃饭了吗?”“吗”字是个语气助词,变成文字就跟“ 吃饭”一词同等重要了。在听觉上,“吗”字只是一带而 过;而在视觉上,它却有了很强的独立性。也许就是这个 反差,使得语言和文字之间一直在互相琢磨。 诗,就如一粒珍珠,像蚌壳一样长时间地慢慢琢磨, 形成一粒圆圆的珍珠。语言和文字能够成为一首华美的诗 ,就是因为经过了长期的琢磨。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朝 这四百来年,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我们甚 至还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诗人陶渊明等的作品中看到琢磨的 痕迹。陶渊明这么好的诗人,历代给予他很高的文学评价 ,但以文学的形式美来讲,我并不**欣赏他的诗。《桃 花源记》是陶渊明传世的代表作之一,*初却是作为《桃 花源诗》的序言,他其实是要写那首诗的缘由,没想到流 传后世的是诗序,而不是诗本身。这种现象很有趣,说明 这首诗的形式美还没有被琢磨好,还处在“练习”的初期 ,没有像唐诗那样**的语言、文字。 唐代是诗的盛世 在整个中国文学**,诗的高峰**在唐代,唐诗的 形式已经**到了**。唐代不仅在美术**是一个花季 ,在文学**也是一个花季。我们常说*好的诗人在唐代 ,其实也是满满的无奈——后无来者,仿佛是一种历史的 宿命,那么多杰出的诗人就像是彼此有约一样先后诞生。 关于诗歌的记忆,会成为一个人的气质。 1、蒋勋专为青少年修订,内容*加完整,结构*加严谨,文辞*加凝练简约,*能体现蒋勋先生的语言之美; 美学家蒋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唐诗宋词,一度成为潮流,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多青少年爱上诗词,《蒋勋说唐诗(少年彩绘版)》《蒋勋说宋词(少年彩绘版)》便是为打造青少年气质准备的诗词启蒙读物。 2、参照新课标,新增37个延伸阅读、92首诗歌详解、42幅历代书法和绘画名作以及30幅与诗歌内容意境相契合的手绘插画,知识与审美双在线; 新增诗词原文、注释,让背诵、阅读两相宜;新增诗人简介,加深阅读印象;关联知识小解答,扩展知识面,让诗词学习*加轻松愉悦。上百幅全彩插图,涵盖传世名画、名人真迹、千年文物、手绘场景……让唐诗、宋词变得“可视”,*有助于理解唐诗、宋词的时代背景,形成自己的“诗词记忆”。 3、装帧精美,四色彩印,颜值高,内容硬,可馈赠,可收藏。 4、中国古典文化学者叶嘉莹、**散文家张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