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上海启示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市民的东岸,公众的规划 秦畅观察 曾几何时,有市民在节目社区里感慨:要是能走通黄 浦江的滨江两岸该多好! “这应该是民心工程啊!”这个倡议收获了一片点赞 。紧接着泼冷水的就来了,“连苏州河两岸走通都难,就 不要说那么长的黄浦江了”。算算看,从宝山、杨浦、虹 口、黄浦、徐汇、闵行还有浦东,哪是那么容易步调统一 的?立即有市民回答:“即使涉及再多的行政管理区域, 可不是都还在上海吗?”又有市民提出困难:“问题是, 浦江两岸,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啊。” 作为《市民与社会》节目的主持人,我特别喜欢看听 众们在节目社区里“聊天”“讨论”甚至是“吵架”,这 是《市民与社会》的常态。各种各样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 声音同时汇聚,每一次都能帮你打开视野、拓展格局。 前些年常常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市民的意见?市民 常常都站在自己利益诉求的角度上反映问题、提供观点。 可公共决策又不可能为个体的人服务,公共决策最后要服 务的是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从哪里来呢?不就是每个个体声音汇聚集中 的吗?每个个体利益是不是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听到更多 意见和声音不就更加容易甄别了吗? 所以不要小瞧那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声音。我们只有打 开自己的心扉,真心倾听,才能真的听得懂、弄明白“民 意”是什么。 而这些年,向我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越来越少了。今天 ,无论是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还是法律法规乃至公共规 划,都邀请市民来主动参与,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了每个个 体声音的价值和必要。 可是,那些专业规划师们真的会倾听市民的声音吗? 这点我还真有点吃不准,因为我们家装修房子的深刻教训 还历历在目,设计师的口头禅是“这个啊,你们非专业, 不懂。”把“专业”二字往外一甩,业主都得收声。尊重 专业没错,但尊重专业不等于让专业任性吧。 借着浦东新区率先提出要走通浦江东岸的梦想,我也 试着把规划师请进了直播间。我想试试看,当一个规划师 坐在直播间里倾听各种各样,甚至在他看来可能有点儿不 靠谱的声音时,他的直观反应是怎样的。让我没有想到是 ,这样一次面对面的讨论,竟让规划师完成了一次新的职 业体验。 讲述人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石崧、覃思捷 城市似乎总是和河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也习 惯用“母亲河”这样的表述来诠释着人与自然那种天然的 亲近关系。而黄浦江确实在近代以来始终滋养着上海这片 沃土,从最初的航运商贸主导下的经济功能,再到后来世 界级滨水岸线的景观功能,曾经的上海经济脉搏,如今成 为这座城市的客厅与名片。在上海提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 市的今天,母亲河两岸的滨水空间开始回归到城市与河流 关系的“初心”——市民的公共空间。 设计缘起 最初听到“东岸贯通”这个字眼是我第一次参加《市 民与社会》这档节目。主持人秦畅老师对我描述刚刚采访 完时任浦东新区委书记沈晓明的情形,说起他的表情包, 也说到了这位浦东主政者的一个梦想——把黄浦江东岸贯 通,真正建成浦东人家的后花园。也许是巧合抑或是天意 ,做完节目没过两周,我们就接到新区政府的任务要求, 参与组织筹划浦江东岸的贯通项目设计。从规划师的角度 切入,这个项目最大的难度是如何打通21公里长的滨江岸 线各类断点,在技术层面的攻坚点在于要在一个平面上协 调处理好公共空间、交通组织、城市防洪等多重功能交织 的关系。可当我们的团队看到设计任务要求里“还江于民 ”这四个字的时候,开始对自己有了疑问,单凭设计师主 观上的技术逻辑判断是否就能够拿出一幅贴近市民实际需 求的空间长卷呢?正是这样的问号,促使我们开始转变单 纯图纸作业的工作方式,从传统的形态设计转而寻求社会 工作的方法。 走进社区 既然是市民的东岸,那么就必须首先摸清市民的需求 。我们的想法很快得到委托方东岸集团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并安排我们和浦东新区滨江的多个街道居委会依次展开 座谈调研。正是这一次次与社区居民面对面的交流,让我 们感受到了生活在滨江的居民们对于公共空间改造的热情 ,更掌握了第一手的实际需求。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规 划师不时感受到“智慧源自生活”的真谛。在一次和陆家 嘴街道居民的对话中,大家围绕滨江贯通的空间分配问题 展开热烈的讨论。席间一位大妈的一句“你们有考虑过放 风筝人的空间吗?”把我们问愣住了。她解释说,放风筝 时容易与其他的功能产生干扰,特别是极细且有韧性的线 绳会给儿童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正当我们准备把这一点 记下作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时,大妈却给了我们一个 意外的惊喜。她说,浦东滨江有很多岸线因为防汛等各类 需求存在高差的变化,建议今后通过设计和适度引导将放 风筝的空间放在高处,人的其他活动空间放在低处,通过 高低的合适处理来合理布局。作为规划师,当时的内心真 是满满的幸福感,我不由得在心中给这位大妈点了个大大 的赞。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