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国70年(辽宁卷)

影像中国70年(辽宁卷)
作者: 编者:高爽|责编:娄瓴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70.00
折扣价: 44.10
折扣购买: 影像中国70年(辽宁卷)
ISBN: 978720509740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948年11月2日,辽宁人民用胜利的锣鼓和发自心底 的喜悦迎来了辽宁的新生。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经 济全面崩溃的局面,英雄的辽宁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 他们以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投入到了恢复和发展生产 的热潮中。 1948年的冬天,1949年的春天,在辽宁城乡各地的街 头,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路边仍是残破的工厂商铺, 但里面已经有了热火朝天进行重建的人影;人们依然穿着 灰暗的破棉袄,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热情洋溢的笑 容。 在党中央和东北局的领导下,辽宁人民开始进行恢复 国民经济的艰苦斗争,胜利地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提前 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对于老百姓来说,更欣喜的 变化在于日常生活。1952年,辽宁职工人均消费174.2 元,比1949年增长了47.6%。劳动保险制度的实行,使广 大职工免除了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农民生活也有了明显 的改变,摆脱了封建剥削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 辛勤劳动,逐步地改善自家生活。曾经沉寂的街市逐渐恢 复了生气,街道上,商铺陆续重新营业,工厂里重现机器 隆隆的声音,米面粮店里基本生活资料充足,生活渐渐走 上正轨。 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辽宁生产出了 大批工业物资和产品支援全国经济建设,为国家工业化作 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群众生活上,却与全国人民一样,仍 旧在短缺经济的困境中艰难度日。相比于发达的重工业, 轻工业和日用品生产相对薄弱。特别是农业生产,当时的 辽宁还是粮食调入省,不能自给自足,辽宁人民的生活, 尚不能实现温饱。20余年的时间里,虽然时有小幅提高, 但又经常因特殊情况陷入回落。 真正的改变是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将灰 旧的街头风景吹成了五彩斑斓,生产发展,市场繁荣,物 质越来越丰富。40年里,辽宁社会消费结构几次转型升 级,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冰箱、彩电、 洗衣机、录音机,再到手机、电脑、汽车、住房,辽宁普 通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日益美好。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有 营养、有品位、有特色,从萝卜白菜土豆到“天天过 年”,是这40年之间发生的事。 从一套衣裳没得换、置件新衣舍不得穿,到四季服装 应有尽有、讲究服装款式质量、注重服饰品牌个性,也是 这40年之间发生的事。 从提着瓶子打酱油到超市购物,从凭票购买到商品琳 琅满目,从逛百货公司到网购,也是这40年之间发生的 事。 一、舍小家顾大家的长子情怀 1948年11月2日,辽宁全境解放后,党和政府立即领 导辽宁人民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饱经炮火、 满目疮痍的城市乡村出现生机。刚刚从14年抗日战争的胜 利中获得自由的辽宁,刚刚因土地改革获得新生的农民, 刚刚因东北解放焕发生机的城市,为了全国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