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大明帝国的叹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少年万历的烦恼 万历皇帝人如其号,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长的一个皇 帝。而同时他也是明朝出土最早的一个皇帝,他的陵寝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 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主动发掘的唯一帝王陵,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他的遗骨被付之一炬。作为皇帝,在位时间长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据说当初 考古学家之所以选择发掘定陵,主要就是考虑到万历在位时间长,陵寝里的 陪葬品应该比较丰富。 此外,在位时间越长,赶上的事情也越多,承担的责任也越大,在万历 统治的四十八年里,发生了许多事情,许多导致明朝灭亡的事件似乎都可以 在万历时期找到源头,因此史学家们给万历的盖棺定论是——“明亡于万历 ”。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漫长的统治带给万历的“寂寞身后事”有两 个:一是开棺焚尸;二是遗臭万年。实在是倒霉透了。 明亡于万历,早已是史界定论,大众共识。但是经验语我:凡是轻视古 人,将历史事件简单化的看法,多半是不全面的。因此,有必要揭开盖在万 历身上的这口大黑锅,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万历的成长经历。 万历名讳朱翊钧,是隆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李贵妃,他既非嫡 出,也非长子,按照明代“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法则,他本没有机会登 上皇位。 但是命运之神却偏偏“垂青”朱翊钧,陈皇后身体不好,没有生育,他 的两个哥哥又先后夭折,朱翊钧就以长子的身份取得了皇位继承权。隆庆二 年,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他只有五岁。 朱翊钧小的时候聪明乖巧,很会来事。有一天,隆庆皇帝闲来无事,就 在宫中策马奔驰,朱翊钧见此情景上前劝谏:“陛下是天下之主,独自骑马 奔驰,万一摔下来怎么办?”五岁的孩子就知道从江山社稷出发考虑问题, 而且寓关爱于批评,表达了对父亲安全的担忧,体现了孝道。隆庆听后十分 高兴,翻身下马,与朱翊钧亲近。他一定在心里想:我儿如此懂事,朱家江 山后继有人了。 不仅深得父亲的喜爱,朱翊钧也凭借聪明智慧,得到了皇后的认可。陈 皇后患病期间,朱翊钧随母亲李贵妃一同侍候起居,皇后听到朱翊钧的脚步 声就十分高兴,支撑着病体勉强起身。有时候陈皇后拿出经书考问朱翊钧, 朱翊钧都能大声地回答,陈皇后和李贵妃都非常高兴,两宫之间的关系也因 此相处得十分融洽。 摆平了皇上和皇后,朱翊钧登上皇位只是时间问题。四年以后,隆庆驾 崩,朱翊钧继位,年号万历,时年九岁。 登上皇位以后,万历受到全方位的“培养”,也受到全方位的管教与约 束,太后以培养一代英主为己任,对万历管教极为严格。万历对母亲极为恭 敬惧怕,直到大婚以前,万历一直与母亲慈圣太后共同居住在乾清宫,在太 后的眼皮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工作上主要依靠首辅张居正,张居正精明能干,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万历只是在张居正的引导下走走程序,参与一些象征性和礼仪性的活动, 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习处理政务。 学习上也由张居正主管,学习内容主要是经书、书法和历史,张居正亲 自给小皇帝安排老师,亲自编定教材和讲章,有时还亲自授课。 生活上主要由太监冯保负责照顾,万历称冯保为“大伴”,与冯保形影 不离,他的一举一动,也都在冯保的监督之下。 张居正和冯保关系密切,两人又深得太后的信任,太后经常通过两人了 解万历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如果万历做了什么错事,张居正和冯保就 会向太后报告,太后就会给予万历处罚,有时能罚脆几个小时。 这样,太后至上而下,张居正和冯保至下而上,形成一个铁三角,对万 历进行规范,就像一个紧箍咒戴在万历的头上。万历勤奋好学,他把谨天戒 、任贤能、亲贤臣、远嬖佞、明赏罚、谨出入、慎起居、节饮食、收放心、 存敬畏、纳忠言、节财用十二事写于座右,时时提醒自己。 作为皇帝,万历的一言一行都有极高的道德标准,都要受到超乎常人约 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任意妄为,虽然贵为皇帝,但由于缺乏自由,他的生 活幸福指数,还比不上一个地主家的少爷,有时连赏赐太监、宫女的钱都拿 不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套在万历头上的紧箍咒也逐渐有所松动。万历六年, 在十四岁的时候,万历举行了大婚,虽然大婚的时间和对象都是秉承母后的 意思,但是婚后太后从乾清宫搬到慈宁宫,从此万历脱离了母后的日夜监视 。万历十年,长子朱常洛诞生,虽然万历不喜欢他的长子,但自从他当上父 亲以后,太后不再干预他的生活。同年,张居正去世,万历摆脱了张居正的 影响,真正实现了亲政。 亲政以后,万历并没有表现出大权独揽后的张狂与放任,仍然热爱读书 学习,他命人把历代祖先的《实录》抄出副本供他阅读,又命令太监在北京 城内广泛收罗各个领域新出版的图书供他阅读。 这样一个聪明孝顺的孩子,勤奋好学的青年,宅心仁厚的皇帝,几年以 后却不再上朝,被称为“万历怠政”,并背上了“明亡于万历”的骂名。 这是为什么呢? 二、明代“国嘴” 思考越少,话就越多;修养越深,性格就越内敛。经过长期的捆绑式教 育,万历的性格变得不愠不火、中规中矩、深沉内敛,应该说他是明代最“ 温柔”的一个皇帝,甚至有点软弱可欺。以至于他所宠爱的郑贵妃总是嘲笑 他“越看越像老太太!” 与万历的软弱忍让的情况相反,他的朝臣们正变得越来越无所畏惧,他 们利用万历的软弱,不断打着各种旗号,以诤谏的名义,全方位地收拾万历 ,以至于万历亲政以后,仍然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种语言暴力所带 来的痛苦,难以言表,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 万历长期不上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 躲避朝臣喷向他的口水。也许有人会说,皇帝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还怕朝臣 抨击,杀几个不就完了?事实上,只有昏君才会滥用刑罚,像万历这样经过 长期儒家经典教育的君主,是不会采用这种行为方式的。 对于官员们来说,他们之所以无所畏惧,除了万历的放纵以外,还有机 制上的根源——言官制度。 明朝的言官主要有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御史着重监察官员和机关 ,属于一般监督。六科监督六部的业务,属于专业监督。一个对人,一个对 事。事实上人和事是分不开的,两者在现实中没有太大的区别,两者之间也 可以互相弹劾。 御史巡视各地,被称为“道官”,给事中在六科办公室办公,被称为“ 科臣”,因此言官也被统称为‘科道官”。给事中还有封驳的权力,可以否 定皇帝的决策。 言官制度是苦心孤诣的朱元璋创立的,目的就在于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以便及时纠正皇帝的错误,保障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从而确保朱家江山万 世永固。 朱元璋的《祖训》对后世有绝对的权威,后世的臣子们可以拿着《祖训 》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担心受到处罚,言官们以此为恃,有恃无恐。 明代讲究名节,许多官员不怕受罚、不惜挂冠而去,拼个鱼死网破,也 要维护他们心目中的真理,而官员只要被弹劾,不论是否被冤枉,就会立即 主动辞职,直到事情查清为止,以示清白。 言官制度有助于惩恶扬善,培养讲政治、讲正气、讲名节的官场文化, 孟森认为明代士气之盛,死节之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制度是好的,但是执行的时候往往走样,尤其是在执行了较长时间以后 。由于人们对于名节看得过重,声誉逐渐成为一种政治资本,诤谏的动机也 由单纯变得复杂,一些沽名钓誉之人,往往以诤谏为名谋取政治资本。在正 德和嘉靖时期,都发生过文官集团因集体诤谏受到廷杖并有多人丧命的事件 。到了万历时期,讲文明的万历帝没有像正德和嘉靖那样使用暴力让群臣闭 嘴,而是采取躲避的办法,进行冷处理。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