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画布
作者简介
【意】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 莫拉维亚之于意大利,如同鲁迅之于中国。 他与卡尔维诺、夏侠被评论界合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 1907年,莫拉维亚出生于罗马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22岁时,莫拉维亚出版欧洲头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20世纪中期,他在世界文坛如日中天,陆续出版了《罗马女人》《同流者》《鄙视》等巨著,冷静审视现代人的情爱世界、失意者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探讨人的行动力、人的责任以及人如何能更好地存在。1960年,《空白画布》出版,甫一问世便荣获当年的维亚雷焦文学奖。 在意大利文坛,他是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国民作家,曾获得15次诺奖提名。他的作品对意大利的语言、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译者简介: 文铮:罗马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中国译协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意大利秕糠学院通讯院士。长期从事意大利文学艺术研究与翻译工作,荣获“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意大利文化部国际翻译至高奖。 李晓婉:2023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语言文学专业。
内容简介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是在 1947 年 3 月离开母亲的别墅的。过了十年零几个月,如前所述,我割碎了我的最后一幅作品,决定从此不再画画。之后,过去由于画画而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抑制的烦闷情绪,立刻以前所未有的攻势再一次向我袭来。我已经注意到,烦闷本质上是缺乏与事物的联系,在那些日子里,除了缺乏与事物的联系,在我看来,烦闷也是缺乏与自我的联系。我知道这些东西很难解释清楚,我只能用一个比喻加以说明:在我下定决心放弃画画后的日子里,我对我自己而言,仿佛变成了一个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令人厌恶的旅伴—旅行者自长途旅行之初就不得不与之共处同一车厢,且这种老式车厢是不与其他车厢相连的,而火车在抵达终点站之前都不会停车,因此旅行者被迫与他那个可憎的旅伴待在一起,直到旅程结束。抛开比喻,重回现实,那些年里,在我外在的画家身份之下,烦闷已经彻底腐蚀了我的生活,没有留下任何立得住的东西。因此,我一旦放弃了画画就立刻意识到,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变成了一堆骸骨或是不成形的残肢。如今,如前所述,烦闷的主要原因是我无法直面自己,直面这个世界里唯一的人,然而,我又不能以任何方式来摆脱自己。 因此,在那些日子里,我的生活被一种异常的烦闷所左右。我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我喜欢做的,或者说是我觉得值得去做的。况且,我也想不出有什么事能让我喜欢,或是能持久地做下去。我只是以各种各样无聊的借口从画室进进出出,这些借口都是我故意为自己找的,仅仅是为了不待在画室里而已:买一包我本来不抽的香烟,喝一杯我本来不想喝的咖啡,买一份我并不感兴趣的报纸,参观一个丝毫不能引起我好奇心的画展,诸如此类。然而,我觉得这些琐事只不过是一些变相的烦闷,同样令人烦躁。正是因为这样,我有时无法将眼下所做的事都进行到底,比如出去买报纸、喝咖啡或看展览的时候,刚走出几步远,就又回到了几分钟前才刚匆匆离开的画室。但在画室里,等待我的自然还是烦闷,一切又周而复始。 我也会看书。我有一个小图书馆,过去我一直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拿起一本书,但很快就又把它丢在一边,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戏剧,世上所有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页能让我集中精力去阅读。再说,为什么非要读书呢?文字是事物的符号,而在烦闷的时候,我与万事万物都没有任何联系。于是我放下书,或者一怒之下把书扔到犄角旮旯,然后寻求音乐的慰藉。我有一台品质极佳的唱片机,这是母亲送我的礼物,还有一百来张唱片。是不是有谁曾经说过,音乐无孔不入?也就是说,它能强迫别人倾听,哪怕是最心不在焉的人。说这话的人一定是搞错了。事实上,我的耳朵不仅能拒绝欣赏音乐,还能做到充耳不闻。接下来,到了该选择唱片的时候,这样的想法让我瘫软无力:什么音乐适合在烦闷的时候听呢?于是,我关掉唱片机,倒在沙发上,开始思考我还能做些什么。 让我备受打击的是,我根本什么都不想做,尽管我热切期望着能做成一些事。我想做的每件事看起来都与我是那样地匹配,就像连体婴儿中一个与另一个的关系,但事实恰恰相反,我还是什么都不想做。因此,我感觉到自己不想见人,但也不想独处;不想待在家里,但也不想出门;不想旅行,但也不想继续住在罗马;不想画画,但也不想不画画;不想保持清醒,但也不想睡去;不想做爱,但也不想不做……诸如此类。我说的这些都是我的感觉,其实更应该这么说:我感觉到恶心、厌恶和恐惧。 处于这些烦闷的狂躁之中,我时常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真的不想死。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因为我非常讨厌活着。但随后,我惊讶地发现,虽然我不喜欢生活,但我也并不想死。因此,一组针锋相对的选择时时浮现在我脑海中,就像在跳着致命的芭蕾,即使在生与死的极端抉择面前,也从未停止。事实上,正如我时常想的那样,我非常不想死,以至我不想再继续这样的生活。 ◆ ?你的占有欲越少,得到的爱就越多。 ◆?莫拉维亚继《鄙视》后又一巨著,透视两性关系中狂热的占有欲 ◆?1961年意大利维亚雷焦文学奖作品,初次被译介到中文世界 ◆?莫拉维亚曾获15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列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之一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读者好评如潮,美国图书电商4.1星好评! ◆?翻开本书,你将看清占有欲的本质,回到单纯的爱。 ◆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