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基因

人才基因
作者: 朱岩梅
出版社: 浙江科技
原售价: 89.90
折扣价: 58.50
折扣购买: 人才基因
ISBN: 9787573914538

作者简介

朱岩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兼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导师、北京大学BiMBA导师、深圳大学MBA特聘导师。 曾任华大基因集团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曾获《哈佛商业评论》“年度卓越管理人物”奖、《财富》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未来榜、中国企业家商界木兰奖、世界华人协会“杰出女性·创新领袖奖”、全球女性领导力——Athena奖等。 国家一级运动员,曾无氧登顶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完成戈壁112公里越野等。 同济大学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联合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 微信公众号“管理进化论”主理人。

内容简介

塑造“人才森林”,让好苗子生生不息 不少企业存在误区,一遇困难就喜欢到外面找救兵,其实“空降”高管的成功率很低,在这件事上,树也给了人类很多启发。引进人才,犹如移栽树,存活率并不高,而且需要适宜的环境。每棵树都与它所处的水土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无数细小的、肉眼都难以分辨的菌根,将一棵树与土壤紧密相连。移栽大树,会伤其根部,失去大量根须、树枝,被破坏的根系自身修复需要大量的养分,存活尚且不易,更别指望马上就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据权威机构统计,美国企业中高层“空降兵”能“存活”过两年的概率是32%,而在中国只有11%。每家组织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空降兵”需要长时间的环境适应和磨合,才能“生根发芽、结出硕果”。要想提高人才引进的成功率,管理者必须建立“园丁思维”。如何提高“空降”成功率呢?想想如何培育苗圃,如何剪枝、移栽、嫁接,就会有启发。移栽树木时,一定要考虑树与移栽地的匹配度。引进高管,更要如此。组织除了提供与能力匹配的岗位,还要注意价值观的契合,千万不要忽视软性支持,如组织文化、团队氛围,以减少“空降”高管融入过程中常见的文化冲突和水土不服,提高人才存活率。 华为在干部培养方面的做法颇值得借鉴,这归功于多年来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华为人才“土壤”肥沃,事业舞台宽广,吸引来了很多好“种子”,落地后融入和成长得很快。多年下来,公司已成一片“人才森林”,优才辈出,良将如云,何须再从外“空降”高管? 中高层管理工作涉及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人际关系的畅通,最好是从高潜的年轻人中挑选,慢慢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员工既懂业务,又融入文化,适应性、忠诚度都要比“空降兵”更好。相较于管理型人才,引进技术专家型人才的成功率更高,只要能发挥专业特长就可出成果。当然,对绝大部分企业而言,无论是综合管理型人才还是技术专家型人才的丰富度,都远达不到“森林”的程度,起初须靠移栽来加速森林的形成,但移栽对土壤、环境、气候是有要求的。华为提出了很高明的引才思路——“在有凤的地方筑巢,而不是筑巢引凤”,人才在哪里,公司就把机构设在哪里,使内部领军人物辈出,外部专家云集。这就像围绕古树名树建造花园,而不是粗暴地把古树移走,又或者“带土移栽”。让专家不离开原来的生活和文化环境,不折腾,更加以人为本。 意大利人雷托纳·隆巴迪(Renato Lombardi)是著名的微波研究专家,为了他,华为把微波研究中心设在米兰;爱尔兰人马丁·克里纳(Martin Creaner)是全球知名的商业架构师,住在科克市,为了他,华为把研究所设在科克,如今这“一个人的研究所”已成了 20 多人的专家团;法国人马修·雷汉尼尔(Mathieu Lehanneur)曾是卡地亚、三宅一生等国际一线品牌的设计师,现在已是华为法国美学研究所的首席设计师。 中国并不缺乏优秀人才,缺乏的是包容、激励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生态。卓越的企业,都像一片茂密的“人才森林”,并非依赖从外面“挖”、“移”几棵名贵高大的树,而是呵护好土壤,引入好种子、好苗子,让土壤养分充足,树苗自然会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做有“园丁思维”的领导者 人们都知道,要想参加职业运动竞技,一定要找个好教练。商业竞争远比职业运动竞技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后者毕竟只在一个确定场地和时间内进行,而前者充满不确定性。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企业家很少给自己请教练和导师。 40 多年前,中国引入了MBA教育,这就像为商业竞赛开了“体校”,为中国提供了很多商业启蒙。但商业竞争的赛季永不停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规每天都在发生眼花缭乱的变化,“体校”式的MBA教育已不能满足企业对领军人物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正如职业选手需要一对一的专门教练,企业高管也需要一对一的教练和导师,而且一个还不够,需要一个教练组或陪练团。 关于高管教练的书和工具有很多,但好的导师永远无法被替代,因为他们会传授一些难以言明的智慧。能用文字、图片、语言等表达的知识,叫做“可编码知识”,而无法被“编码”、无法单靠阅读或聆听而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叫做“缄默知识”,需要导师亲身传授才能体悟和获得。 乔布斯任苹果 CEO 期间,他的导师、硅谷著名高管教练比尔·坎贝尔会私下提醒他在会议上克制住自己的情绪,等到最后再发言。坎贝尔是这么对他说的:“你也许知道答案,并且很可能你是对的,但是当你脱口而出时,就失去了一次凝聚团队的机会。”乙川弘文也是乔布斯的导师。乔布斯追随他多年,学习禅宗、冥想,不断禅修内求,让内心获得平静,让自己遵从内心的声音,追随志业的召唤。乔布斯说:“你必须找到你的真爱,爱情如此,工作亦如此。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真正的满足感源于做出了你认为的伟大成就。做出伟大成就的唯一方法是热爱你做的事情,不要 停滞。” 好的导师,需要做到以下这五项任务: 1. 启发、挖掘学生内心志业、使命的召唤。人生旅途中最不可或缺的“食粮”,是适当的理想,而寻找理想,需要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如果学生起初对事业还没有足够热爱,导师会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爱上它,最终视之为“召唤”。 2. 扩展学生的能力和见识。不论教什么,导师的工作都是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见识最出色的作品。他们要花很大的精力先让学生见识到卓越是什么样子,才能培养好的眼光和品位、心向往之的内驱力和凝聚人心的领导力。 3. 教导学生谦卑。骄傲、自我中心是人的天性。教导学生谦卑,是要他们放下骄傲,学习如何谦卑地臣服于所做的事。要达成任何一个有挑战的目标,不论是工程建设、科学研究,还是学习一门语言、写一本书,我们都要臣服于它的棘手之处。哲学家怀特海(A. N. Whitehead)说:“若不是经常梦想伟大,就不会有道德教育。”“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为了让徒弟拥有和他一样的刻苦、坚持、追求极致的精神,学生拜师后的前 10 年只练寿司的“基本功”,单一块小小的煎蛋,就得学4个多月。 4. 教学生如何面对错误,经历挣扎。导师会给学生空间和自由,让学生正视错误,不怕失败,即便失败了还能自信地面对,修正后再重来。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探究性学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人正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进步的。作为导师,会以宽容的心态,允许学生犯错误。会在失败后挣扎,其实并非坏事,甚至是好事。人类最高尚的部分,是人类有理想,人生最充实的意义永远是这件恒久不变的事:拥有一个不同寻常的造福理想,与忠诚、勇气和耐力的结合,再加上一些痛苦。 5. 把学生推进现实世界,让他们自己经历考验。好导师,远不仅是和蔼可亲,更是能在慷慨付出爱和要求高标准之间取得平衡。好导师明白,在某一个时点,他必须放手让学生出去闯荡,甚至要像老鹰狠心把学飞的小鹰推下悬崖那样。 辅导学生,培养员工,要学习园丁种树养花,而不要学木匠做家具。高手与普通上级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园丁思维”,还是“木匠思维”。有“木匠思维”的领导者,注重按照组织和岗位的需求去选人用人,甚至期望人因岗位要求而做极大改变,所谓“人是组织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其实人远非砖头,都有个性、天赋、喜好,这样去用人,往往只是“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效果就差得很远。更糟的是,还会发生“削足适履”的情况,组织和个人两败俱伤,组织损失了时间和资源,人也浪费了宝贵的生命。 有“木匠思维”的领导者,似乎将组织视为“桌子”,缺了一条腿,就找一截木头安上。若以此为思路,引进的人才通常无正融入组织,甚至很难存活。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一定要有“园丁思维”,换言之,只有当领导者拥有“园丁思维”,组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如今,外部环境剧变,我们正从 SCSC(stable 稳定的、certain 确定的、simple 简单的、clear 清晰的)走向 VUCA(volatility 易变性、uncertainty 不确定性、complexity 复杂性、ambiguity 模糊性),组织及内部的岗位需求也从确定的、机械式的,逐渐走向柔性的、生长式的,这就更加需要管理者具有“园丁思维”。 有“园丁思维”的管理者,首先会根据个人的特点、禀赋和潜能去培养人、任用人。他们懂得用人时从人的长处和优势入手,正如松树、柳树各有所长,需要种在不同的地方,而不是僵化地让人适应环境、岗位的要求。 同时,园丁型领导者还拥有生态意识,不仅给予合适的土壤、水肥等条件去发展人,还懂得给人配备合适的搭档,道理类似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正如将牡丹和芍药夹杂间种在一起,会促使牡丹枝繁叶茂、花大色艳,种植花园还要配置蜜蜂,才能授粉传粉。 高明的管理者,最重要的是会识人用人。但人不可貌相,不像树种那么容易识别,而且在 VUCA 时代,岗位的需求、人岗的适配,也不像树与环境的关系那么简单,如果管理者不能谦逊学习,很容易酿成难以挽回的大错。德鲁克说过:要用人所长,而不是改人所短。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对人才不求全责备;二是人是很难被别人改变的,只有本人认知到位后,才能自主地由内发生改变。 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华大基因集团前首席人才官朱岩梅重磅力作,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首创大树人才模型,揭示激活人才成长的5大密码。 2. 揭示“基因界的黄埔军校”华大基因集团人才选育的奥秘,了解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打造知识型组织、如何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森林”。 3. 帮助解决组织中关于人才管理的最大痛点: ·人才选拔的精准度不足 ·人才发展与激励乏力 ·顶尖人才和普通人才的不理想分布 ·道德风险隐患大 4. 帮助解决个人关于自身发展的最大困惑: ·面对技术的不断迭代和经济的周期性起伏,我们究竟应如何择业、如何 成长? ·如何让自己驾驭新技术,而非被新技术所替代和淘汰? 5.随书附赠精美的人才基因实践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