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
作者: 孔庆东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1.40
折扣购买: 地狱彷徨:解读鲁迅《彷徨》
ISBN: 9787301321416

作者简介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被誉为“继钱锺书以来真正的幽默”!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高票数当选北大“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暨十佳教师”。孔老师博古通今,有奇才异想,写文犀利独到、天马行空、任意挥洒。 十余年来,孔老师先后写出当下中国罕见的痛快文字,其《金庸者谁:北大金庸研究课堂实录》《47楼207》《空山疯语》《超越雅俗》《正说鲁迅》《金庸评传》《笑书神侠》等书一直畅销不衰。

内容简介

从《祝福》看《彷徨》 ——在《百家讲坛》解读《祝福》(节选) 旁白:从鲁迅创作的《祝福》这篇小说当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祥林嫂还在遭受着不幸,中国社会的缩影—鲁镇,还处于黑暗之中,而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我”,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最后,只有妥协、逃避。 小说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鲁四老爷家的帮佣—柳妈。柳妈是一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出场不多,但是,祥林嫂生前的恐惧和死亡,都跟她有关。当祥林嫂在生死的道路上处于迷茫时,她向祥林嫂提出了一个“地狱之说”,她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所以有人说,柳妈的出现,是在祥林嫂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又狠狠地推上了一把。那么,柳妈是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 孔庆东:我们看看,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有一个重要人物,柳妈,就是跟祥林嫂一块儿在鲁四老爷家干活的女仆,是跟祥林嫂同阶级的一个女仆,而且这个柳妈还是吃素的、很善良的一个人,是祥林嫂善良的阶级姐妹(我们用过去的话说叫阶级姐妹)。她跟祥林嫂之死有什么关系呢?她在赏玩了祥林嫂的悲剧之后,觉得没什么节目可看了,于是她自己策划、导演了一个节目—新的节目—来看。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虽然人民都同样迷信,但是迷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祥林嫂在山里边,没听过这样的“精彩”的地狱场面,她到鲁镇,鲁镇是个有文化的地方,所以鲁镇的劳动人民比她还要“高级”,就像你在一个县城打工和在北京打工听到的故事会不一样,你看北京的的哥讲的故事都很精彩。这个柳妈,就讲出了一个祥林嫂没听过的场面。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我们不再去分析她的话,我们直接想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写。鲁迅的深刻之处,就是他不像很多一般的作家那样,写地主怎么欺负劳动人民,让他干活,不给他饭吃,把他吊起来打,把他害死了,把他抓壮丁……鲁迅从来不写这些故事,鲁迅不这样写。鲁迅写出了同一阶级成员之间的隔膜,不仅地主和劳动人民是有隔膜的,知识分子跟劳动人民是有隔膜的,知识分子跟地主是有隔膜的(在鲁四老爷家,“我”跟四叔是有隔膜的);最奇怪的是,祥林嫂跟柳妈是有隔膜的,这一点最厉害。 从这一点我们才看出劳动人民翻身的困难。如果劳动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地主老财,那这革命很容易。革命为什么很难?难在哪儿?同一阶级的成员团结非常困难。我们知道过去像《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很多马列主义的书,前面都印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什么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因为无产者不容易联合,而人家资产阶级早都联合起来了,大款和大款是勾结的,有钱人和有钱人早都达成了联盟,早都签订了各种各样的合同,一块儿来收拾打工仔。而打工仔之间是不联合的,无产者从来不懂得联合,只懂得互相钩心斗角。在美国,一个刷盘子的工人,手指头受了伤,不能上班了,广告一贴出来,门口排了一大队人,这些人不是来看望他的,是等着顶替他那个空缺的。为什么说启蒙无产者很难?因为他们不懂得联合,反而互相挤压、迫害。所以我们看,革命的艰难首先在于要动员民众,给人民把道理讲清楚,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鲁迅在那个时候,不是共产党,他就深刻地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知道解决柳妈和祥林嫂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国家的大事,它比解决鲁四老爷的问题要重要得多。 旁白:从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作者“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方面的态度。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他们从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祥林嫂呢? 孔庆东:所以我们看,祥林嫂之死,我们找不到具体的“责任就在他身上”这样一个明确的凶手,我们找一个能够承担百分之五十罪名的凶手恐怕都找不到。祥林嫂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整体—当时的文化整体—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在那个整体中,她非死不可。而且祥林嫂主要不是肉体上受到迫害,是灵魂,是灵魂的问题。鲁迅写的都是人民的灵魂被残害。尽管她在地主家里吃得白胖了,但这没有用,最后过年祝福的时候,地主家不让她参与。一般人都写劳动人民在地主家里拼死拼活工作,鲁迅不是写这个,是写想工作而不得,是写不许你参与这个祭祀活动,祥林嫂在灵魂上就死了,捐了门槛也没有用,这是《祝福》的一个深刻之处。 旁白:《祝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鲁迅以悲愤的心情和凝重的笔墨,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诉说了旧中国吃人的礼教。而小说集《彷徨》写于1924年至1925年,当时正是五四运动高潮之后,这部小说集中表现了鲁迅在五四退潮时期思想的苦闷与寂寞,也就是说,鲁迅在思想上陷入彷徨期。那么,鲁迅为什么彷徨?当时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孔庆东:我们讲鲁迅的《彷徨》,还是要回到鲁迅的《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这个词,就可以概括鲁迅在五四时期的总体精神姿态。鲁迅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呐喊的姿态,可以说五四时期的鲁迅,就是一个呐喊的鲁迅。当然,这个呐喊不见得内容都是正确的,不见得呐喊就没有问题。正因为呐喊的时候,用了很大的力量,所以当呐喊过去之后,你会发现可能因为喊得太厉害了,把嗓子喊哑了。喊得太激情了,忽然你会觉得非常安静。呐喊的声音还绕梁三日、久久盘旋在空中的时候,你低头一看,哎,好像没有听众了。这个时候,鲁迅和他周围的很多同行、同仁,都不由自主地意识到,好像不像刚才那么热闹了,他们忽然感到了一阵寂寞,一阵寂静。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鲁迅,和整个时代一起陷入新的思维的一种缓慢的甚至停滞的状态。但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鲁迅有巨大的反思能力,他能够迅速地把握这种状态,并且找到了一个很准确的词,用这个词来概括这个时代,他找到的这个词就叫“彷徨”。 鲁迅在前几年杀声震天地呐喊了一阵之后,怎么突然就彷徨了呢?中国出什么事了?他自己出什么事了呢?鲁迅在未投身《新青年》阵营中的时候,虽然表示过:我这个呐喊就是一个助威,我不想当什么主将。可是我们看看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那些实际的表现,他实际发挥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助威,他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主将,一员力敌千人的所向披靡的大将。在五四文化运动中,他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流的。那么,他本来是一员大将,不仅仅是个助威的人,可是这员大将,现在突然不是高歌猛进了,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了,而是突然回到自己的帐中,喝起小闷酒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革命意志衰退了?是不是“半截子革命”? 我们看看五四之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混乱,经济混乱,文化、教育都是一片混乱,政府像走马灯一样地换人,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很混乱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鲁迅马上就意识到,一个黑暗的时代降临了。什么中华民国,都是胡扯!所以你看鲁迅的文章中经常大书中华民国哪一年、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这都是讽刺。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他要选择什么道路呢?他想不清楚,他也没想清楚,而且也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帮助他想清楚。天下没有人能够为他指出一条适合于他的道路。古往今来,圣贤的道路不是别人能指出来的,没有人能够给圣贤指出道路,圣贤的道路都是自己想出来的。鲁迅也是这样。鲁迅这个时候,不知道中国要怎么办,只有彷徨,最后剩下的是彷徨。所以彷徨是他迫不得已的然而又是非常清醒的一种自我选择。他就认定了彷徨。 我们看彷徨,它不是动摇变节。我们长期的革命教育,使我们觉得“彷徨”好像是一个坏词,使我们会怀疑这个人怎么革命不坚定啊,一彷徨是不是要叛变啊。所以我们对“彷徨”这个词容易不理解。我们得这样来分析鲁迅的彷徨,彷徨不是动摇变节,不是后悔、背叛,它是一场战役结束之后的清醒的自我反思。正因为鲁迅有了这一次长期的认真的彷徨,所以当他结束彷徨之后,决定再一次起来战斗的时候,那一次战斗就所向无敌了。那一次战斗就不是为了胜利而战斗,而是为了反抗绝望而战斗,因为关于为什么战斗,他已经考虑得清清楚楚了。结束了这次彷徨,鲁迅就义无反顾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本篇根据CCTV10《百家讲坛》“孔庆东讲鲁”《祥林嫂之死》整理 “继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 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拥有418万粉丝的新浪微博博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新作 收获明知前路是坟,也姑且走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