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

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
作者: [意大利] 维罗妮卡·德拉·多拉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0.80
折扣购买: 穿破黑暗:灯塔的故事
ISBN: 9787575302975

作者简介

维罗妮卡·德拉·多拉(Veronica della Dora) 意大利文化地理学家,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人文地理学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文化和历史地理学、景观学、地图学史等,著有多部相关著作。2018年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

内容简介

1 孤寂与联结 ? ? 灯塔总会带给人无限遐想,它们是人类相隔万里以及最终彼此联结的标记。 灯塔是特殊的所在。它们孤悬在静海与高天之间,牢牢扎根于陆地边缘,终年遭受风吹浪打,自身就标志着自然界各种元素的遭遇和碰撞。它们守卫着人类世界与海洋的原始混沌之间,显而易见的稳定与不稳定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边界。如此就赋予了它们一种奇异而普遍的吸引力,鲜有其他人造建筑能与之相比。 灯塔是充满矛盾的实体。这些技术工程在构想时既要与周遭的景观共生,又要从中脱颖而出。世界各地的功能性建筑大都标准化了,唯有它们作为鲜明独特的当地或国家地标建筑而被铭记和珍视。虽然在地图上,它们一般显示为抽象的几何空间中大小相同的点,但从海平面(或地平线)单独望去,灯塔总能产生一种独特的地域意识,就像某座教堂或人们心爱的纪念碑。事实上,有些灯塔从很久以前就被当成著名的城市标志——想想热那亚灯笼塔吧,多少个世纪以来,它一直从那冷峻的细柱之上守护着这座城市和它的港口;再想想希腊北部的亚历山德鲁波利石灯塔,在周围都是拥挤的公寓楼、喧闹的咖啡馆和餐桌的海边,它像个知交故友,露出欢乐而熟悉的笑容。 灯塔是时空中的静物。唯其静止,它们才能用一闪一闪的灯光和坚定不移的存在为所引导的船只导航。它们在地形上的坚守看似与机动性相抗衡,但也正是它们的坚守实现了这种机动性。灯塔既是孤寂的化身,同时也是庞大沟通网络上的关键节点,对水手而言,它们是孤独而又亲密的固定装置。它们是“那个永恒航行的宇宙的边界”,人们总是在眺望之后与它们擦肩而过,却很少以它们为航行的终点。用常常被归功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说,灯塔“总会带给人无限遐想,它们是人类相隔万里以及最终彼此联结的标记”。 在最基本的字面意义上,灯塔就是“安放灯盏”的建筑。它是固体物质与瞬息微光的奇妙组合。不过浏览一下它过去和现在的定义,不难感知到这一建筑及其灯光的演化,技术上也越来越复杂。在18世纪英国词典编纂家、诗人和散文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的眼中,灯塔不过是一个“高高的建筑,顶上悬着灯光,引导海上的船只航行” 。而按照最新版韦伯词典的解释,灯塔是“一种顶部配有强烈灯光的建筑(如塔形建筑),为航行者提供持续或间歇的信号”。 如果说在古代和整个中世纪,灯塔是靠简单的系统完成使命的,比方说在塔顶或可移动的绞车上放置火盆,那么数千年来,它们的功能越来越复杂,灯光也越来越强大和可靠了。不断有新的燃烧材料发挥作用,从木头和煤炭到植物油和动物油,最终到 19 世纪末开始使用燃气和电力。抛物面反射镜和特殊透镜等光学新技术的引入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灯光的照亮面积,并将其向一个方向传送,提高了光照强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822 年,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坦-让·菲涅耳制造出一种复合透镜,能够从光源获取更多的斜射光,从而使灯塔的光束可以照得更远。在那以前大约 40 年,瑞典数学家和工程师约纳斯·努尔贝里开创 性地研究出旋转系统,这一灯光革命产生了间歇光。 英语中的 lighthouse 与它的德语同源词 Leuchtturm(“有光的塔”)以及阿拉伯语 manāra(“有光之处”)一样,都在表达这种建筑的功能,而在罗曼语系的各个语种中,这个词传达出了灯塔在古代的起源。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中的faro,葡萄牙语中的farol和法语中的phare都源于古希腊语词pharos,那是亚历山大港离岸不远处一座小岛的名字,那里曾经伫立着传说中埃及的灯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灯塔。 亚历山大的法罗斯灯塔于公元前3世纪由尼多斯的索斯特拉特建造,1500 年后毁于一场地震,塔高约100米,是那个时代最高的建筑之一。该灯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地中海地区其他地方的罗马人纷纷效仿。比方说,老普林尼就曾提到过意大利奥斯蒂亚和拉韦纳的灯塔,提醒读者说:“当这些火光不遗余晷地熊熊燃烧,总会被误当作天上的星,远远看去,那火焰就像永恒的星辰。” 拜占庭词典编纂者将pharos一词与名词phōs(“ 光 ”)和动词phainein(“出现”,也指“照亮”)联系起来。西班牙神学家塞维亚的依西多禄(560— 636)同样认为 pharos一词是 phōs和oran(动词“看”)的组合。但其他人认为,早在埃及的那个岛屿建起一座塔或有信标灯之前很久,它就已经被称为“法罗斯”岛了。“最合理的猜测似乎是,” 19世纪的英国作家和词源学者威廉·亨利·达文波特·亚当斯最后说,“这个词是 Phrah 一词的希腊化形式,埃及语用它表示太阳,想来亚历山大灯塔令观者称奇,自然会将其比作太阳。”最近又有一些学者提出猜想,即该岛屿上的这座古埃及建筑的年代要先于希腊化的“法罗斯”一词。 无论如何,pharos一词在语义上都与beacon(“信标”)有关,这个词源于原始日耳曼语的baukna(“信号”)和词根bha(“照亮”)。同一词根还产生了动词 beckon,意思是“移动头或手,让某人到近前来”,也因而表示“吸引注意力”。闪光作为吸引注意力的方式,也同样出现在自然界中(例如萤火虫)。 10 正如科学家们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的,“人眼的视网膜细胞对变化的视觉刺激物要比对静态物体更加敏感,眼睛尤其会被闪烁的动作所吸引”。大多数灯塔有节奏地明暗闪烁,就是为了标示港口入口处、海角边缘,或某个危险的暗礁或浅滩——换句话说,它们闪动是为了警示,让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另一方面,它们闪光的模式也是一种识别信号。的确,每一座灯塔和大航标都有自己的照明特征,那可能是一种闪光类型、光的颜色、照明时长,或这些特征的某种组合。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灯塔,不管那是一座实际存在的灯塔,还是一座给生活提供方向和亮光的心灵的“灯塔”。从早先指引水手航行的实体灯塔,再到现代被浪漫化的心灵灯塔,灯塔是如何渐渐获得了如此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的?文化地理学家维罗妮卡·德拉·多拉从灯塔的神话起源、文学艺术的浪漫主义建构、殖民扩张的标志、地区认同感等不同维度深入这一话题,剖析灯塔的文化内涵,试图解读人类对灯塔的迷恋之情。本书不讨论灯塔的技术细节,而是深入人类的观念和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形象、声音和想象力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