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计力:图形 色彩 版式
作者简介
[日本]白石学 1971年生于日本冈山县。本科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基础设计学科,同大学研究生院基础设计学硕士。九州艺术工科大学艺术工学研究科博士。现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设计信息学教授。 [日本]小西俊也 1980年生人。2007年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研究科设计专业,曾任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设计信息课特约讲师。 [日本]江津匡士 1970年生于日本长野县。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美术学部平面设计学科。画家、装帧设计师、名古屋造型大学教授。2000年任东京工艺大学艺术学部电影学科、摄影学科讲师。2012年担任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信息学科讲师。
内容简介
序章 设计素养是什么? 课题 设计的基础——分析解读能力 提升设计素养的要点 2012 年起,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设计信息学专业开始为全体新生开设名为“设计素养”的课题。这一课题的特点在于学生必须完全以手工作业的形式参与到所有的实训课题中。 设计信息学专业开设于1999 年。当时, DTP(Desktop Publishing)已经在印刷业中得到了普及,设计者可以在电脑上完成编辑工作,并直接对数字数据进行制版。不仅是印刷业, 在电影和音乐行业,个人也可以无须使用胶卷和磁带进行非线性编辑。伴随着这些变化和发展,此前在设计教育领域一直实行的手工作业也逐渐被用电脑进行工作设计的方式所取代。 计算机化的飞速发展不仅发生在各文化创意产业中,还为教育工作者减轻了制作负担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计算机化的工作方式也存在着以下缺点。 第一点是,使用工具的手与所见对象的背离。为了能将脑海中构思出的形象绘制得和想象中一样,设计者必须练习电脑操作,而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会让他们自我设限,从而无法进行自由的设计畅想。 另一点是,设计者总是无法在把握实际尺寸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因此,他们会发现电脑画面上经过确认的结果和打印出来的实际结果间存在着差异,继而不断重复修改,这就导致了设计效率的降低,而这一工序是手工作业中无须进行的。当然,这两点都可以通过积累电脑工作方面的经验加以克服。 由于设计信息学重视的是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设计教育,所以我们并不强制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实训课题中使用绘图笔和颜料来完成作业。但同时我们也考虑到,若在学习设计基础时还要将时间花费在熟悉电脑操作上,这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于是我们决定开设“设计素养”这门课题,以手工作业的形式开展练习。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画、涂、切、贴等操作理解视觉机制。 简而言之,设计素养指的是“设计中最基础的分析解读能力”。“设计中最基础的能力” 是什么,怎样才能学会“分析解读”,请读者朋友们将自己当成设计信息学专业的新生一起参与进来,在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关于视觉 本书的每个课题前都有基础知识讲解(课题)。讲解内容分为“图形”“色彩”“版式” 三部分。这样的设置与通过视觉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是一致的。 在“第1章 图形”中,我们首先会了解人是如何认知形状的,然后我们将通过视错觉图对视觉的生理机制进行理解。最后,我们会结合课题内容,针对纵深、立体感等形状方面的视觉要素进行练习。在“第2章 色彩”中,我们会理解色彩究竟是什么,还会明白原来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有色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凭借复杂的视觉结构获取的信息。最后在“第3章 版式”中,我们将通过文字排版和布局的练习,了解到人们在认识视觉对象时,更倾向于抓住整体的结构和构造,而非着眼于部分和要素。 在设计信息学专业实际的课题安排中,“设计素养”这门课共上4周,周一到周六每天上课3 小时。每周一是课题讲授,学习有关视觉机制的理论知识。周二到周五是练习,学生们将在实践中对视觉机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周六则进行课题成果报告,检验评价学生们在练习中完成的作品。如此学习3周后,我们会在第4周展开对练习课的综合讲评与总结,为为期约一个月的短期集中授课画上句号。我们之所以采取短期集中授课的模式,是因为“设计素养”的课题内容是与视觉相关的一系列基础知识,此后学生们还将学习杂志、影像、网页等的编辑技巧,我们希望他们能在开始这些课题前一口气学完本课题教授的基础。在以后面对各种媒体形式时,他们都能活用在“设计素养”课题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将所学内容与视觉机制联系起来进行理论性学习,而非仅仅停留在掌握表现技巧的层面。 老实说,这门课题的内容在设计学习方面算不上是创新,世界上第一所进行设计教育的学校——包豪斯(Bauhaus)早已在其基础教育(预备教育)中考虑过这些内容了。 设计教育的历史 1919 年,魏玛包豪斯大学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后的德国。在社会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当时本属于艺术及工艺(手工艺)领域的建筑家、雕刻家、画家借助自己的造型活动掀起了一场设计运动,意图将各个艺术领域整合起来。包豪斯将设计运动发展为学校教育,并形成了现代设计的方法论。包豪斯的教育主张科学地把握艺术,推行的是引入了自然科学和知觉心理学理论的实验性作品制作。在抽象艺术的创始者——美术理论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以及运用绘画、摄影、电影的实验作品和建筑材料制作了大量知觉心理方面的研究作品的拉兹洛·莫霍利- 纳吉(L szló Moholy-Nagy)、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创作的《色彩论》的影响下,以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为代表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加入了包豪斯,并进行了有关色彩调和理论和对比效果的基础教育实践,它们的理念为后来的乌尔姆造型学院和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所继承,直到今天仍影响着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 根据流行和文化的不同,设计的审美观念和风格也变化多端,包豪斯的基础教育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生命力,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它重视普遍的人类知觉和自然的物理法则。即使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化社会已经成为高度信息化社会,在设计教育中使用电脑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也仍然认为在包豪斯得到实践验证的设计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开设了设计素养课题。 ?世界知名美术院校的平面设计课 三位武藏野美术大学教师合作撰写的平面设计入门教材,源于该校设计信息学科经典课程。不依靠电脑进行设计,仅通过动手练习设计的方式,启发学生设计思维,带领设计小白更快入门! ?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深刻理解设计原理 从图形、色彩、版式三个方向,通过14节精彩讲解的课题和10节趣味横生的练习课,让学生练习图形设计、版式设计、色彩设计。在理解人眼视觉原理的基础上,快速掌握设计基础知识,提升设计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