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闲居考(精)/艺术史事实与视角

赵孟頫闲居考(精)/艺术史事实与视角
作者: 赵华|责编:冯珺|总主编:王家葵//贺宏亮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76.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赵孟頫闲居考(精)/艺术史事实与视角
ISBN: 9787220118005

作者简介

作者:赵华,艺术史研究的独立学者,近年来尤其在赵孟頫研究领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近年的艺术史热点问题中,提出王羲之《大报帖》《妹至帖》的合并,参与苏轼《功甫帖》的论辩,重建了《千里江山图》的元代流传等问题,将俞和作伪作品从传世赵孟頫款作品中彻底分离出来,对于艺术史有较突出的贡献。文章主要发表在《故宫文物月刊》《书法》《中国美术》《中华书画家》《书法研究》《东方艺术》《东方收藏》等专业刊物上。

内容简介

第一节? 赵孟頫告罪罢官考 人物生平研究,官方史传总是作为第一手资料,然而这类材料大都是由当事人或利益相关者“口供”构成的,如果史实对当事者存在有利或不利,则出现侧重、省略、修饰、加工甚至虚构都在所难免。 唐人李翱就曾批评: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于人,又取行状谥议,以为一据。今之作行状者,非其门生,即其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或言盛德大业, 远而愈光,或云直道正言,殁而不朽,曾不直叙其事,故善恶混然不可明……由是事失其本,文害于理,而行状不足以取信。 而史传流传过程中,又存在编写者、评论者参与的问题,因为时代变迁、个人好恶而臆测、杜撰不断掺入,则后之览者看到的很多局部可能已经不是事实的本来。 即便流传后世的本人书信、文集,也或因遗漏、难言、伪托,同样会有侧重、讳避、修饰,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传记编写与后来研究者。由于途径的不同,这样看起来貌似是“合证”,但源出一致,则只能是“串供”了。 当事人对于“案情”的回护,难免疏漏,案发当时碑帖、书信、诗文中的记录,未必能一一销毁,通过更全面的考察,筛除“串供”,又使得我们有揭开迷雾、接近真相的可能。 赵孟頫(1254-1322)至元“壬辰(1292)正月,进朝列大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到元贞元年(1295)“成宗皇帝修《世祖皇帝实录》召至京师”,历时三年,其间两上两下,备极艰难。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在其门生杨载为写的行状(以下简称《行状》)里似乎是加官晋爵、飘然不就;《 圭斋文集》收载了欧阳玄为赵孟頫墓所写神道碑,生平事迹基本继承了《行状》 内容, 唯其子嗣部分所叙较详,殊可取;宋濂的《元史·赵孟頫传》(以下简称《 传》)里韦哈剌哈孙的苛虐与生事一段略露端倪,而对于赵孟頫的丢官解甲则是含糊未见其辞。 由于这段经历不涉及赵孟頫仕元这样的热门论题,很多介绍和研究因循史传,按孙过庭《书谱》 中的话就是“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王连起通过对《三希堂法帖》中一件赵孟頫致田师孟信札的引证触及到这段历史,惜资料不够全面,证史而未能正史。 这段经历对赵孟頫之后从政道路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有必要专文详考。 本文通过对赵孟頫同知济南(1292-1295)前后书信、碑帖、诗文的综合考证,提出了《行状》《传》等历史及研究文献中所讳隐的赵孟頫外放济南为官前后,官、职数度沉浮的过程及原因。 赵孟頫连续可考的艺术生涯共36年,而他绝大部分的存世作品是在其告罪、告病、告老以及革闲、等待、南北往返的16年中完成的。本书即主要论述这些时期与赵孟頫相关的事宜。作者认为,目前存世的赵孟頫资料,因为涉及当事人的门生家属,在真实性上存在很多弊端,而本书正是要部分复原这些被改动的历史。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是由‘口供’组成的”,其中难免存有经过修饰加工的 “口供”,但是总还有未能被清扫干净的证据散存于世。本书所要做的正是厘清质证后的证据,再通过不同史源证据的交叉证明与证伪,揭开历史的面纱,不断接近一个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