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大清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义州距锦州只有几十公里,清军在义州一带修城 筑室,给锦州明军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彻底击 破明军的心理防线、促使明军阵营分化,皇太极命大 将济尔哈朗为锦州前线总指挥,继续把阵营向前推进 。 济尔哈朗比较好地贯彻了皇太极的作战意图:一 是亲率四万余骑在锦州城外六里处安营扎寨,并在锦 州城外沿壕筑垛口,在近城处设置卒哨探;二是调集 几十门红衣大炮,不断向锦州城轰击,使明军陷于紧 张混乱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在清军的强大压力和秘 密劝降下,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 外城,并完成了对锦州的合围。锦州守将祖大寿慌忙 向明廷求援。 由于锦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廷不敢轻视,忙 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 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率步骑十三万出关解 锦州之围。洪承畴部大军抵达锦州附近的乳峰山,与 清军展开初次较量,清军背腹受敌,伤亡惨重。 虽然首战告捷,但洪承畴部不敢冒进,而是驻军 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 皇太极见清军失利,心急如焚,带病亲临火线, 并重新调整战略部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打击援军上 。他率重兵昼夜兼行,占据了王宝山、壮镇台、寨儿 山、长岭山等战略要地,把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大军 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致使锦州、松山、宁远成了三 个孤立的据点,无法互相援救,清军由被动转为主动 ,明军被迫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决战。 洪承畴见松山四周险要之处都被清军占据,只好 收缩兵力防御。趁明军调整部署之时,皇太极派兵夺 取了笔架山上的粮草,这造成明军粮草紧张,进而军 心涣散。此时洪承畴的战略意图是集中兵力与清军决 战,但此决定遭到许多将领的反对,将士们纷纷要求 撤回宁远城,因为宁远粮草充足,大军可以休整后再 战。洪承畴听取了众将的意见,决定分兵撤退,却给 清军制造了机会。 清军利用明军企图撤退之机,加紧了对明军的围 攻,明军各部统帅在撤退途中失去了统一指挥,他们 各自为战,且战且闯,各路兵马都被冲散,损失惨重 。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之后洪承畴几 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 皇太极虽然取得松山大捷,消灭了明军援锦的主 力,但是松山、锦州、杏山三城仍为明军占据,关外 的宁锦防线尚未被彻底摧毁,发动此役的战略目标还 没有实现,因此皇太极坚持兵贵神速的原则,调集大 军围困松、锦、杏三城。 皇太极还加强指挥力量,命济尔哈朗、贝勒杜度 等人专力围攻锦州,遣贝勒多铎、阿达礼等人负责围 攻松山,同时还派郡王阿济格等人全力围攻杏山。这 些人都是清军的著名将领。 此时明军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粮食缺乏,后来只能 杀战马充饥,甚至出现人相食的凄惨景象。在这种绝 望的情况下,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许为内 应。1642年,在内外夹击下,松山城陷。 祖大寿见解围无望,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 州。后清军又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 率部不战而降。明廷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失,松 锦大战结束。 松锦之战后,明廷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其倾 尽国力组成的九万精锐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 宁远。松锦之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此后明 廷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对清军的反攻。 就在明清双方进行关外决战之时,关内以推翻明 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P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