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谈佛学/新编胡适国学文丛

胡适谈佛学/新编胡适国学文丛
作者: 胡适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胡适谈佛学/新编胡适国学文丛
ISBN: 9787548413110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内容简介

一、道安、鸠摩罗什与慧远都注重禅法。道安序《道地经》,称为“ 应真之玄堂, 升仙之奥室”。他序《安般经注》,称为“趣道之要经”;又说“安般(出 息入息)寄 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阶 差者,损之 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也。……修行经 以斯二者而 成寂。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干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 须弥舞。” 读这种说话,可知当时佛教徒中的知识分子所以热心提倡禅法,正是因为 印度的瑜伽 禅法从静坐调息以至于四禅定六神通。最合那个魏晋时代清谈虚无而梦想 神仙的心 理。禅的理论最近于无为无欲,而禅的理想境界又最近于神仙。道安倡之 ,罗什、慧 远继续提倡,五世纪初期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遂倾向于禅学的方面 。 看胡适《禅学古史考》及《佛教的禅法)(《文存》三集页三九五一四 四八)。 又僧祜《出三藏记集》六至十诸卷中的道安、慧远、慧观诸人的经序。 二、戒,定。慧,为佛法三门。戒是守律,定是禅定,慧是智慧。倘 使在那个 旷达颓废的风气之中,忽然产出了严守戒律的佛教,岂不成了世间奇迹? 如慧远岂 不是守律最严的和尚?(看《高僧传》中慧远及僧彻传)但他议论佛法,终 只是侧 重禅(定)、智(慧)二途。智慧即是六波罗密中的“般若波罗密”。那个时 代(四 世纪五世纪之间),印度佛教正盛行龙树(Nagargam)一派的空宗,又称“中 道” (madbganmaka)。他们说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假名。这一派的思想含有绝 大的破坏 性,有解放的功能。从二世纪之末以来,他们的经论(《般若》一系的经, 《大智度 论》《中论》《十二门论》等)陆续输入中国。这种极端的假名论 (nominadism), 和中国魏晋时代反对名教,崇尚虚无的风气也最相投。所以这一派的思想 不久便风 靡了全中国的思想界。当时所谓“禅智”,所谓“定慧双修”,其所谓“ 慧”与 “智”,大致只是这一派的思想。 看《般若纲要》,及《中论》等。 三、五世纪前半,出了一个革命和尚,名叫道生(死于434)是慧远的弟 子,又 曾从罗什受业。他是绝顶聪明的世家之弟,又肯作深刻的思想,所以能把 当时输入 的佛教思想综合起来,细细考校。他说:“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 以诠理, 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 ,始可与 言道矣。”这是很重要的宣言。这就是说:“时候到了,我们中国人可以 跳过这些拘 滞的文字,可以自己创造了。经论文字不过是一些达意的符号(象),意义 已得着 了,那些符号可以丢掉了。”道生于是创造“顿悟成佛论”,说“善不受 报”。说“佛 无净土”,说“一阐提人(icchantika,是不信佛法的人)皆得成佛”。这 都是革命的 教义。一切布施,修功德,念佛求生净土,坐禅入定求得六神通。都禁不 起这“顿 悟”两个字的大革命。当时的旧学大攻击道生的邪说,把他赶出建业,他 遂退居虎 丘。后来大本《涅粲经》到南京,果然说一阐提人皆有佛性。于是生公的 一个主张 有了印证,他的“顿悟成佛”论也就有人信仰了。生公的顿悟论是中国思 想对印度 宗教的第一声抗议,后来遂开南方“顿宗”的革命宗派。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