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揉进红土地

把心揉进红土地
作者: 陶正明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把心揉进红土地
ISBN: 9787550021655

作者简介

陶正明,少将,男,汉族,1953年10月生,湖北省大悟县人,1972年12月入伍,1974年4月加入中国***,1984年至1985年参加中越边境作战。大学学历。曾经在**、第十二集团*和浙江省*区工作过。曾任江西省*区政治委员、中共江西省委**。作品《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获全国**报告文学奖。

内容简介

我懂得熬的滋味。知识改变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习惯孕育成败。对我来说,身处苦境、逆境和*境 ,能使人醒悟、坚毅和成熟。 光阴荏苒,*月如梭。回首往事,百感交集。我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共和国的将*,一路走来, 一步一个脚印,始终伴随我在人生征途上艰难跋涉的 ,是苦学、苦干、苦忍。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熬 ”! 我是“熬”过来的。我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三里 镇黎家湾村,大悟县地处大别山区,是全国有名的贫 困县,我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读书、干农活、当乡 村医生。 那些年,我亲身经历了农民的疾苦。正是有了这 段难忘的经历垫底,对未来遇到的任何坎坷和磨难, 我都能过得去、扛得起、忍得件、背得动了。 小时候,我**渴望读书。但由于“文化大革命 ”,我只读到初中一年级就再也无书可读了。 在小学的六年里,我先后转了陶家湾、汪家畈、 四里庙、三里城4个地方上学。读书的七年,给我印 象*深刻的就是饥寒交迫。 读小学四年级时,我家离学校有三四里路,中午 不能回家吃饭,我常常只吃早、晚两餐,中饭有时带 点食物,有时就饿着,实在撑不住了就喝冷水。 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是在离家二十多里的大新 镇,每隔一星期回家拿米和菜到学校。家里人多口粮 少,母亲就给我装一升米,大概四斤,再给一毛钱的 菜金。那一毛钱,是用来买豆瓣酱当菜吃的,这就是 我一星期的伙食。 有时候,时间才过一半就吃光了,就去附近生产 队的田地里弄点稻子、麦子,搓掉壳子用凉水冲进胃 ,或是拔出红薯、萝卜吃。或者提前到伙房掀开蒸笼 ,把县城的孩子或干部家庭同学的饭菜拿出来吃,说 难听一点,就是有点“偷”的味道。由于营养**, 我十四岁的年龄、一米七的个头,体重却只有七十五 斤。**次当兵体检,刚刚称体重就被接兵干部拉了 下来。 读书的七年,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冷。我家祖孙 三代八人才三间破房,家里没有地方睡觉,身为长子 的我,只好每天晚上到村里邻居家借宿,冬天经常没 有被子盖,从夜晚一直冻到天亮。 到三里城读书的时候,离家八里多路,冬天就穿 一条单裤、一双布鞋。昭上有一条河,河面有三十多 米宽,水面都结成了冰,我就脱掉布鞋、卷起裤腿涉 水过河,有时冰碴把腿都划破了。碰到下雨没有雨伞 ,只好穿上父亲干活的斗笠和棕衣。风大雨猛,等走 到教室门口,全身都湿透了。老师让我把斗笠和棕衣 放在过道里,等进了教室,上下牙齿还在发抖,嘴唇 全冻紫了。 有一位退伍**,送给父亲一双*用胶鞋,42码 ,父亲舍不得穿,让我穿。鞋大脚小,无法走路,母 亲就用针和线把脚后跟缝得严严实实,才凑合着穿。 这双鞋我穿了三年,又送给大弟弟。 读书七年,给我印象深刻的再就是累。 除了白天上学,早晚还要帮着家里干农活。老师 布置的课外作业只能等干完农活、吃过晚饭,母亲点 起煤油灯做针线活,或缝补衣服,或做鞋子,或纺线 织布……我们兄弟姐妹就在这个时候凑到煤油灯旁, 借助微弱的光亮做功课。有时实在太困了,头一低就 撞在桌子边上,碰痛了也就清醒了许多,继续写作业 。 为了交学费,星期天还要到二十多里外的山里砍 柴去卖。十三岁的小孩,**只能挑四五十斤,卖两 角钱。 后来,没有书读,就回家干农活。当时,生产队 安排父亲到河南信阳搞副业,类似现在的“打工”。 这个名额来之不易,因为一个月下来,除了吃饭、每 天交给生产队一块钱之外,自己**还能另外分一块 多钱。 因为父亲腰疼去不了,名额丢了又可惜,父母亲 在家里反复商量,拿不出好办法。我看到老人焦急无 奈的样子,就说老子不行儿子顶。我就去干了两次。 当时,每天早上五点起*,五点半挑土修路,**一 百担,每担一百二十斤,少一担罚十担。 当时我十五岁,挑不动一百二十斤,充其量只能 挑一百斤。相继得了感冒、疟疾,发烧不舍得花钱买 药,硬是挺着,甚至**愚昧,跳进水塘里降温,咬 着牙坚持干活。不然,少干**就少**的收入。不 少好心人看我可怜,就在收工之后帮着我多挑几担。 由于那时身体还没有发育好,习惯用一个肩膀挑 担子,后来养成习惯,右肩一直比左肩低。到部队之 后通过队列训练,才矫正过来。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人为的伤害。 那时候农村青年也有保送上工农兵大学、提干招 工的机会,我的小学和初中同学就走了好几个。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