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上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波斯帝国时代,犹太人得以复国,他们依附于波 斯帝国,建立了半独立的政教合一的犹太国家,编订 了犹太教经典《圣经》,犹太教正式形成。 古印度文明是指发生于南亚次大陆的文明,自公 元前2500年以来,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哈拉巴文明,有 了文字、城市和青铜文化,形成了若干小围。前1500 年左右,随着来自伊朗高原的游牧部族雅利安人的到 来,哈拉巴文明渐次消亡,印度文明进入吠陀时代。 后期吠陀时代(前900年一前600年),雅利安人逐 步迈人文明社会,形成了若干小国,包括俱楼、般奢 罗、犍陀罗、摩德罗、迦尸、居萨罗等,婆罗门教和 种姓制度也告形成。婆罗门教教义复杂,主张“梵我 一致”和“业极轮回”,被祭司集团婆罗门所垄断。 种姓制度是一种世袭等级制度,其中,第一等级婆罗 门,是掌握神权的祭司集团;第二等级刹帝利,是掌 握政权与军权的世俗统治集团;第三等级吠舍,是从 事社会生产的雅利安平民;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是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低贱的劳动者,无宗教信仰 权,不能参加婆罗门教的各种仪式。 公元前6世纪,印度文明进入列国时代,以印度 河和恒河流域为中心,存在着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国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整个社会也发生了 重大变化。原有的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受到冲击,新 思想、新学说与新宗教不断涌现。其中,最有影响力 的是顺世论哲学和耆那教、佛教。 顺世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 元素构成,包括人与人的精神也是如此。顺世论的代 表人物阿夷多翅舍钦婆罗便主张人死之后,“地还归 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悉皆败坏,诸 根归空”。不会发生灵魂不死、轮回转世。因而,人 生在世,就要珍惜现世,享受生命。 耆那教由出身于刹帝利的筏驮摩那创立,它主张 灵魂转世与因果报应,宣传行善者不分种姓都可转生 为天神,作恶者则会转生为低级种姓甚至动物、植物 。耆那教的最高境界是超脱轮回成为战胜情欲者亦即 耆那,其修行方式是禁欲与苦行。 佛教由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达多( 前566~前486)所创立,其基本教义由四谛、五蕴、 十二因缘以及因果报应说组成,其中,四谛之说是诸 教义的核心与根本。四谛分为苦谛、集谛、灭谛、道 谛。苦谛讲述人生即苦海,有生苦、老苦、病苦、死 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集 谛讲述人生之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欲爱;灭谛告诉人们 要解人生之苦,就要灭掉欲爱,进人涅槃,亦即无苦 之境;道谛告诉人们通往涅槃八条正道,即正见、正 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 一时期所出现的各种文化,都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列国时代的历史发展中,摩揭陀王国异军突起 ,摩揭陀难陀王朝(前346一前324)时代,基本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