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说谎](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015/10/20221015102625374.jpg)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80
折扣购买: 身体不说谎
ISBN: 9787515341415
林砚芬,东吴大学德国文化学系硕士,现为专职译者。译有《听击者》《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等书。 爱丽丝·米勒,一位以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影响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她颠覆了传统的儿童心理学观点,提醒世人注意到父母对儿童的侵犯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欧洲引起巨大共鸣。米勒出生在波兰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的迫害中幸存,1946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瑞士古老的巴塞尔大学,1953年起陆续获得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米勒2010年辞世,享年87岁,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著作,为广大读者拓宽了看待儿童心理学的视野。
一·对父母的敬畏及其悲惨后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契诃夫这两位俄国作家的作品 ,对年轻时的我意义重大。对这两位作家的研究,让 我明白解离的机制不只是当今才有的,它早在一个世 纪前就已经完善地运作了。当我终于成功放弃对自己 父母的幻想,并且看清他们的所作所为对我的人生所 造成的后果之后,我的双眼为事实睁开了,这些事实 以前对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举例来说,我在一本陀 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里看到,他的父亲原本是位军医 ,晚年时继承了一座庄园与上百名农奴。他父亲对待 这些人的方式非常残暴,以至于后来被农奴所杀。这 位庄园主的暴虐必定远超过一般限度,否则该如何解 释一向怯懦的农奴宁可冒着被驱逐的风险,也不愿继 续忍受这样的恐怖统治?可以想象,他的长子可能同 样屈服于父亲的残暴之下。因此,我想看看这位写了 很多世界名著的作家如何处理他个人的故事。我非常 熟悉他在小说《卡拉马传夫兄弟们》里描写的那位铁 石心肠的父亲,但我想知道的是他与父亲之间真正的 关系是怎样的。首先,我在他的书信中寻找相关的段 落。我读了许多他的信件,但却找不到任何一封他写 给父亲的信。他唯一提及父亲的地方,可以证明作为 儿子对父亲绝对的敬重与无条件的爱。另一方面,几 乎所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给其他人的信里,都在抱怨 自身的经济状况,并请求财务的援助。对我而言,这 些信件明显表达了一个孩子对生存状况持续遭到威胁 的恐惧,他绝望地期待他的困境能被理解、能获得收 件者的好心借贷。 众所皆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好 。他长期失眠,并且抱怨他做的可怕的恶梦,这些梦 可能显现了他童年的创伤,但他对此却不自觉。我们 也知道他几十年来都为癫痫所苦,不过他的传记作家 们却很少有人将他这种疾病的发作与童年的创伤连结 在一起。他们同样不明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沉溺于 轮盘赌博的背后,渴望着仁慈的命运。虽然他的妻子 曾协助他克服赌瘾,但即便是她,也无法成为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知情见证者,因为在那个年代谴责自己的 父亲,比起今日绝对更是禁忌。 我在安东·契诃夫的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状况。 我认为在他的短篇小说《父亲》中,他或许非常精确 地描绘了自己父亲的形象。他的父亲过去是农奴,也 是酒鬼。这篇小说恰恰描述了一个依靠儿子过活的酒 鬼,他为了掩盖内心的空虚,拿儿子的成就往自己脸 上贴金。他从未试着了解儿子究竟是怎样的人,也未 曾展现任何情感或人I生尊严。 这个故事被认为是虚构的小说,它可能是传记体 的含义完全被从契诃夫的人生中割离出来。如果这位 作家可以有意识地感觉父亲实际上是如何对待他的, 或许他会感到羞J隗不已或勃然大怒。不过在他那个 时代这是无法想象的。契诃夫非但没有反抗父亲,反 而负担着全家人的经济,即便在他早期收入微薄时亦 然。他要负担父母在莫斯科的公寓,并一心一意地照 顾父母与弟弟们。但在契诃夫的信件集里,我很少发 现他提到有关父亲的事。一旦在信件中提到父亲,便 会展现出这位儿子全然的同情与体谅的态度。我完全 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显示他曾埋怨过年轻时几乎日日 被父亲残暴殴打的事。契诃夫在30岁出头时,曾前往 当时是流放地的库页岛待了几个月。根据他的自述, 这是为了描写遭受咒骂、酷刑与殴打之人的生活。他 自己其实也是这些人其中一份子的认知,大概也从他 的意识里分离出来了。传记作家们将他44岁就英年早 逝的原因,归咎于库页岛上可怕的生活条件和严寒的 气候。但我们不该忘记,契诃夫和他更年轻就因病早 逝的弟弟一样,一辈子都为结核病所苦。 在《你不该知道》一书里,我提到了卡夫卡以及 其他几位作家的生平,写作虽然帮助他们活下去,但 却不足以完全解放那个被关在他们身体里的小孩,也 不足以唤回他们失去的活力、敏感与安全感。这是因 为这种解放过程中知情见证者是绝不可少的。P3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