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利润区(精)

发现利润区(精)
作者: (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大卫·莫里森//鲍勃·安德尔曼|译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2.30
折扣购买: 发现利润区(精)
ISBN: 9787508681719

作者简介

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 他是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哈佛法学院法学博士。美世咨询公司前副总裁,美国知名咨询顾问,畅销书作家。他的著作颇多,包括《发现利润区2:利润模式》等多部畅销书。他经常为《华尔街日报》和《哈佛商业评论》撰文,也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知名演讲嘉宾。

内容简介

第1章 市场占有率已经过时 当今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盈利能力。你的行业中有哪些盈利 点?当前的利润区在哪里?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问题。 利润区是指企业可以赢利的经济活动领域。进入利润区并在利润区 内运营是每个企业的目标。 你可能已经知道如何才能进入利润区——“获得高市场占有率,自 然就能赢得利润”“保持高增长率,利润便会提高”。作为一名管理者, 不断会有人告诉你,只要追求高市场占有率和高增长率,企业自然就会 踏上成功之路。 然而,这些以往的捷径现在已经变成了布满陷阱的弯路,并最终将 企业引入死胡同。许多大公司在追求市场占有率和高增长率之后,最终 却落到了无法赢利的境地。 在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市场占有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指 路明灯和罗盘。那时,企业关注的是不断改进产品和打造规模经济。在 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指导下,企业喊出了这样的战斗口号:“提高市 场占有率,利润自然水到渠成。” 过去几十年里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案例,这些案例颠覆了此前 人们以市场占有率作为终极目标和企业成功保障的观念。我们来看一下 IBM、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通用汽车(GM)、福特汽车(Ford)、 美国联合航空(United Airlines)、美国钢铁(US Steel)、柯达(Kodak)、 西尔斯(Sears)和凯马特(Kmart)等公司都经历过什么。它们都保持着 领先的市场占有率,在行业内都是数一数二的企业,但是,20 世纪 80 年 代,这些市场占有率领导者的盈利能力均出现了下降。它们即使拥有占 绝对优势的市场占有率,也没有能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随着盈利能力 与市场占有率出现脱节,股东的利益也开始受损。尽管这些企业具有强 大的市场地位,但 1985—1995 年,这些市场占有率领先企业的股市表现 明显低于标准普尔 500 指数。 其中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它们的企业设计了。它们 在关注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利润上面。这使得公 司的价值强势反弹,结果许多传统市场占有率的领导者深受鼓舞,开始 重新思考其企业设计的理念。 在思考自己的企业时,我们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要致力于提高市 场占有率,还是要赢得利润?市场占有率使我的企业赢利并保持活力, 还是使它无利可图、停滞不前? 不少企业虽然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盈利能力很差,股东价值 很低。日本人称雄存储芯片市场,全美航空公司曾一度主宰美国东部的 空运市场,飞利浦公司是消费电子产品的领先者,然而,这些企业没有 一家经历过显著的价值增长。 以上这些企业并不是孤立的个案,类似的例子还有: ? 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A&P)在食品销售市场拥有高市场 占有率; ? 英特尔公司在存储芯片市场拥有高市场占有率; ? 完美文字(WordPerfect)在文字处理软件市场拥有高市场占 有率; ?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在微型计算机市场拥有高市场占有率; ? 凯马特在城市折扣零售业市场拥有高市场占有率。 上述企业在市场占有率方面高奏凯歌,在盈利能力方面却惨不忍睹。 面对不同行业的高市场占有率企业出现的这种状况,人们不禁要问:企 业该怎么办? 许多公司只是希望能够重新赢利,而公司的管理层明知这个目标难 以实现,却不愿意将这份疑虑公开讨论。他们怎么可能反对企业拥有高 市场占有率呢? 其他管理者私下会坦承利润不会再现,但忌惮公开面对这一话题, 他们生怕企业士气会因此遭受打击。 英特尔公司是个例外。在上述公司中,英特尔选择了正视这一问题。 1985 年,该公司引领着存储芯片市场。但是,公司管理者意识到,他们 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大而无当,不能再带来价值和利润了。20 世纪 80 年代 的竞争模式已经结束,到了需要重建企业设计的时候了。 英特尔这样的公司令我们深思甚至彻底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市场占 有率是否真是盈利能力的“指示器”? 数量增长和价值增长,孰轻孰重? “要着眼于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在旧经济秩序和市场占有率为主流 的时代,数量增长是成功的保证。追求增长是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思 想。这种思想的确创造过高利润,包括原先市场占有率的落后者、企业 设计的落后者以及企业管理不善者。水涨船高。一位管理者曾经这样阐 述这一经典理念:“有了数量增长,管理问题便攻无不克;即使管理水平 低下,收入的增加也能弥补我们的错误。” 但这类“金玉良言”已难以再站得住脚,行业增长和公司价值(股 票价格)的增长已不再齐头并进。快速增长的行业,比如个人电脑制造 业、消费电子业、电信和软件业等都出现了大量最终无利可图的公司。 相反,零增长或低速增长的行业里却涌现出了一批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 企业。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在低增长的饮料行业里实现了巨大的利润增 长;与此类似,通用电气公司在低速增长的制造行业中表现出色;斯沃 琪公司在低速增长的制表行业中始终保持着高利润。 在目前的新经济秩序中,旧经济秩序中最有价值的两大理念——市 场占有率和数量增长,俨然成了洪水猛兽。为了正确并安全地运用这两 大理念,我们必须了解经济领域中出现无利润区的来龙去脉。 无利润区 过去,企业一成立便会有利可图。在任何领域,若竞争者相对较少, 客户便处于弱势一方。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行业内技术进步、 企业设计创新、全球竞争加剧以及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情况已有了根 本改观。面对激烈的竞争,许多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在市场 竞争中赢得占有率。 与此同时,对客户而言,信息变得更容易获取了,这使他们可以方 便地达成更好的交易,获得更有利的价格。这也迫使所有参与竞争的企 业竞相降价,否则面对价格更低的竞争者,价格高的企业就将失去客户。 在这种情况下,无利润区便产生了。以前的规则是:每一个行业都赚钱, 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赢利也最多,即便有一两个行业例外,比如农业 或铁路客运业,这样的行业也屈指可数。 过去几十年中,这一规律被打破了。如今,无利润区无处不在,而 且还在不断增加,经济版图上无利润区的面积越来越大。无利润区的表 现有多种形式,它们可以是价值链的一部分(比如计算机的分销业务), 可以是一种客户细分(比如美国医疗辅助计划中的细分,或碳酸饮料食 品零售店的细分),可以是整个行业(如环境整治),可以是单个客户 (如沃尔玛或者其他大型买家),也可以是整个企业设计(如辐射状航空 企业设计或集成化的钢铁厂)。 无利润区是所有企业的黑洞。在自然界的黑洞中,光线被吸入黑洞之 后便杳无踪迹了;在经济体的黑洞中,即便将资金投进去,也得不到分文 回报。 讽刺的是,对市场占有率的极度追求可能正是导致无利润区的最主 要原因。 假如, 有一个行业中存在 10 家竞争者, 总市场占有率为 100%。 看看这些企业的战略计划,你便会发现,它们都在计划大幅增加市场占 有率。 将它们 5 年内的目标市场占有率相加,你会发现总数超过原来市场 占有率的 150%~170%。 当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它不合常理。但是,就在你对此不 以为然的时候,在你身边却正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也许就是你所在的 行业或者你自己的公司。 随着对市场占有率越发激烈的追求和客户实力的不断增强,许多活 动和产品已没有利润可言,甚至整个行业的利润也今非昔比,越来越多 的无利润区产生了。然而,许多公司仍然奉行追求市场占有率和数量增 长的战略,试图从价值日益缩减的蛋糕上切下更大的一块。 一位设备制造企业的资深经理就深刻领悟到了人们对这种市场占有 率观念的短视,这一观念当时主宰了市场占有率时代的思想和商业媒体。 他认为: 我们都在关注市场占有率,数字就是一切,我们时刻拿自己的数字与 竞争对手的数字对比,拿本季度销售额与上一年同一季度的销售额对比。 我们对市场占有率的每一次增减都斤斤计较。 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管理团队,竞争对手的管理团队也是如此。 就连媒体也会深受我们的影响,它们会不断公布新的市场占有率报 告,我们则对其奉为至宝,就像 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球队关 注对手的统计数据一样。 通常情况下,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是以牺牲企业设计创新为代价的。 然而,在无利润区中抢占市场占有率的领先地位,或者在错误的企业设 计下获得高市场占有率,往往预示着灾难而非福音。 错误的企业设计下的增长会更快地损害公司价值 提高无利润区中的市场占有率和获得增长无异于一种陷阱,这一点 并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在一个茁壮成长的行业中,增长竟会带来 危险。增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增长。 增长的弊端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企业设计不合理的前提下, 高增长会更快地损害公司价值。如今,我们目睹了许多高增长的高科技 行业中发生的这种价值破坏。增长是诱人的,但增长往往也是高风险的, 特别是在企业设计错误时更是如此。 其次,高增长除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外,也更难于管理。高增长会 使人欢欣鼓舞,但也带来了更大的管理挑战,这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一位航天业管理人士有如下解读: 在低迷时期管理企业很难,但高明地管理一个高速增长的企业更 难。在诱惑之下,你总想去盲目地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基础设施和人 力,投入更多的固定成本。等到高潮退去,你便会深陷于无利润区。 此时,大量资源闲置,甚至会资不抵债。如此一来,股东利益便会遭 到严重损害。但现实中,企业的发展往往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最后,当企业一再扩张自己的设计,其服务的客户范围超越设计初 衷时,企业增长的第三大弊端便出现了。为了弥补这一错误,企业会被 迫降价或者将其业务范围扩展至自身不具有优势的领域。这两种行为都 会使其盈利能力受损,最终的结果同样又是产生无利润区。 每天都会有新的无利润区出现。曾经创造过价值的商业活动会变得 无利可图,价值也被转移到对客户更重要的活动上,因此只有从事这些 活动,才能使企业赢利。 由此可见,往日的利润区正在以加速之势变成今日的无利润区,这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创新者 过去的几十年里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企业领导者。对新情况的出现, 他们领会到了,或者凭直觉感觉到了。在他们所在行业的增长前景和市 场占有率领先者滞后的业绩的衬托下,他们企业的价值增值显然更加夺 人眼球。 这些创新者的所思、所见、所为都与众不同。他们以客户为出发点, 独辟蹊径。同时,他们首要关注的是利润(我怎么做才能赢得利润),然 后再基于此展开工作。他们会时刻关注利润区的变化趋势:目前的利润 区在哪里,今后它将转移到何处? 这些创新者认识到,以产品为中心、重视市场占有率的旧世界已转 变成以客户和利润为中心的新世界。他们认识到这一点较其他人早了整 整 10 年,足以傲视同侪。并非只有他们如此,投资界也觉察到了这种变 化趋势。这种变化削弱了旧秩序中的市场占有率,而将投资资金重新分 配给了新秩序中的创新者。旧秩序中的公司看重的是市场占有率和历史 利润区,而新秩序中的公司每 5 年就会调整它们的企业设计,从而始终 迎合客户的新需求,并进入新的利润区。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已从旧利润 区的主导企业流向了能够发现或创造未来利润区的新企业。 市场占有率永存 有意思的是,创新者们为他们的企业赢得了高市场占有率,但是他 们对市场占有率的认识与传统认识的逻辑截然相反。 传统认识的次序是: 1.赢得市场占有率。 2. 利润随之而来。 而创新者的逻辑是: 1.对客户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 2. 利润从何而来? 3. 我们在这些盈利领域如何赢得市场占有率? 上述次序的不同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的方式以市场占有率 为中心,而创新者看重的则是客户和利润。 了解创新者如何创造持续的价值增长,可以帮助我们学到一种不同 的思维模式。你会扩大对有关战略和策略行动方案的认识,并且将这一 认识用于开创新的利润区。创新者的经验会使你了解到以下几点: ? 制造商正面临利润下降的困境。为了重新建立利润增长的途径,制 造商会采纳通用电气公司企业设计中的哪些具体做法? ? 在一个看上去似乎无利可图的行业,尼古拉斯?哈耶克采取 了哪些企业设计原则,从而使斯沃琪公司实现了 20% 的年利润增 长率? ? 企业设计中的哪三大变化使得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值从 100 亿美 元飙升至 1 500 亿美元? ? 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迪士尼公司采用了哪两大特别的盈利 模式使公司的利润从 1 亿美元增加至 30 亿美元? ? 过去几十年中,英特尔公司是如何不断创新企业设计,从而使 公司市值从 30 亿美元增加至 1 000 亿美元的? 我将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中阐述这些问题。同时,关于这些创新者及 其他创新者如何系统地建立以客户和利润为中心的企业设计,从而为股 东创造价值的问题,本书的第二部分也会提出相关见解,其中的每一个 例子都重点阐述了每一位企业领导者面临的战略和组织挑战,以及他们 采取的应对举措。像其他领域内的许多创新者一样,这些创新者能够看 到其他人看不到或不愿面对的事情。通过研究他们的成功经历,你也将 学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发现利润区》是经典管理类图书,长销20年。作者是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哈佛法学院法学博士。美世咨询公司前副总裁,美国知名咨询顾问,畅销书作家。 追逐利润是企业的天然基因,《发现利润区》的目的就是揭开盈利的奥秘。《发现利润区》为读者提供了22种盈利模式,12家公司案例,帮助管理者避免无利润黑洞,始终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