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百喻经》,或称《百句譬喻经》,又称《痴华鬘》 ,今本或作四卷,或作上下两卷,尊者僧伽斯那撰,南朝 萧齐时印度来华僧人求那毗地译。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 》卷九记载:“永明十年九月十曰,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 出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出譬喻,聚为一部,凡一百事, 天竺僧伽斯(那)法师集行大乘,为新学者撰说此经。” 这就是说,所谓“百喻”,是指全书共有一百则譬喻,即 一百个寓言和故事。但今本实际上只有九十八个,大概是 举其整数而言。也有人认为加上卷首的引子和卷末的结偈 ,可称为“百”。《痴华鬘》一名则从寓言和故事的内容 上得来,因为这些寓言和故事大多讽刺的是所谓“痴人” ,即我们现在说的“蠢人”,做了怎样怎样的蠢事。”华 鬘”就是花鬉,也就是花环。但这里的花鬘不是指真的花 环,而是古代印度一种讲故事的体裁:或多或少的一些小 故事集合在一起,就像把一些漂亮的花朵串成一束成为花 环一样,这个故事集就叫做“花鬘”。这种”花鬢”故事 集在古代印度曾经风行一时。《痴华鬘》一名,倘若说得 好懂一些,就是“痴人的故事集”。由此可以看出,这可 能就是书的原名。《百喻经》或《百句譬喻经》一名,恐 十白是翻译者改拟的。不过后者直率、简单而易懂,所以 比较通行。 《百喻经》自南北朝时译出以后,因为是专门讲故事 的一部佛经,故事短小隽永、生动有趣,一直很受人欢迎 。一九一四年,鲁迅先生曾出资在南京金陵刻经处重印此 书,书后注明:“会稽周树人施洋银六十圆敬刻此经。” 一九二六年,他又撰写了《痴华鬘题记》。这说明鲁迅先 生对此书是很重视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冯雪峰曾用 “述”的办法,删掉原书说教部分,基本保留原故事情节 ,把此书改写成一本新书,叫《百喻经故事》。不过他对 原文有时改动较大。但这些只是我们看得到的前人对《百 喻经》所作的整理和研究。实际上,《百喻经》译出已经 近一千五百年,其中一些故事和寓言早巳脱掉佛教宣传的 外壳,或原封不动,或稍加修改,变成流行在群众中的笑 话、寓言或故事了。我们这里所选的就有这样的例子。 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 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 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 已口爽,返为其患。 今译 从前有一个蠢人,到人家家里做客。主人请吃饭,他 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了,就加了一点盐。这人觉得盐 味很美,心里想:“这味道所以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一点盐就这样,要是加得多,岂不更美?”这蠢人没有 脑筋,便空口吃起盐来。吃后口里十分难受,盐反而成了 他的患害。 挨打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时有一人,以梨打头,乃至二 三,悉皆伤破。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见 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住受打,致使头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