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隋朝史

你不了解的隋朝史
作者: 霏婉
出版社: 辽宁人民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5.30
折扣购买: 你不了解的隋朝史
ISBN: 9787205104313

作者简介

霏婉,本名石迎男,女,满族,吉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目前在大型央企从事企划工作,曾担任企业多个文化产品的责任编辑或执行制片。主要作品有《你不了解的南宋史》《你不了解的春秋史》等。

内容简介

1.鲜卑,一个刷新中国历史的混血民族 北魏、西魏、北周、东魏、北齐,北朝全部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这是一个在十六国时期,建立过多个国家的民族。(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都是鲜卑族政权。其中西燕因存在时间短,国力不盛,未被列入十六国。) 鲜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远祖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他们走出森林,来到草原,变成了游牧民族。他们与不同民族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部别。 所以,鲜卑族原本就是一个混血的民族。 慕容、宇文、拓跋,这些常见的鲜卑姓氏,都是他们的部别名。 拓跋部居住在阴山南麓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艰难的从野蛮走向文明,从部落联盟时代走向国家时代。 西晋时,鲜卑族的大酋长,被获中原民族册封为代公,后又封为代王。 代国,一个弱小到就像不曾存在过的国家。 如果,不是因为他被名的苻坚所灭。如果,他的后代没能建立起北魏政权。谁会频频追溯这个民族的历史呢?强大如柔然汗国,也因为没能进入中原地区而常常被遗忘。 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混乱。 混乱带来的不仅仅是苦难和绝望,新的希望也在痛苦的锤炼中悄然降临。 公元386年,拓跋珪(guī)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召开部落大会,宣布即位代王,年号登国。不久拓跋珪把都城迁回原来的都城盛乐,拓跋珪改称魏王。 十二年后(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国号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称北魏。 这次迁都是伟大的一步,平城位于黄河以北,从盛乐到平城,距离不远,却从内蒙古草原到了山西地区,生产方式随之产生变化,游牧变得不合时宜,拓跋珪给搬到平城的拓跋各部落,建立户口,分配土地,游牧变成了农耕。 部落的部民,分土定居,被列为国家编户,不能再随意迁徙。部民成了编户齐民,成了和汉族一样的百姓,定居在这片土地上。(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是一种通过户籍管理百姓的制度。) 拥有百姓的北魏,领袖不再是部落酋长。 公元398年十二月,拓跋珪正式称帝,改元天兴,拓跋珪是为道武帝。 这位伟大的领袖,使鲜卑族从部落联盟时代,略过封建国家(如西周),快速奔向了帝国时代(如秦、汉)。 汉化,从道武帝建国前就已经开始。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夺得并州时,已经积极招引汉族士族,让崔宏主持立官制、制礼仪、定律法。国号“魏”的使用彰显着道武帝成为神州上国的雄心。称帝后,天兴二年(399年),道武帝又设立五经博士,设立太学。 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开始提速。 道武帝把山东六州的汉族民吏和鲜卑慕容部、高丽等多个民族共计36万口,强制迁到平城附近,配给耕牛,计口授田。又强制迁徙了百工计巧十余万口。明元帝(北魏第二任皇帝,拓跋嗣)和太武帝(北魏第三任皇帝,拓跋焘),也曾大规模迁徙各族百姓到平城。 在这样的强制措施下,北方许多民族的部落成员变成了小农。各民族居住在一处,胡风汉俗,相互杂糅,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太武帝尊奉孔子,要求鲜卑和汉族贵族子女学习儒家经典。北魏皇帝们通过和亲、封爵位、给官职等措施笼络各民族贵族成员。汉族知识分子被大量任用,北魏政权向着胡汉共治的趋势发展。 北魏国力不断增强,太武帝先后灭掉胡夏(431)、北燕(436)、北凉(439)。 公元439年,北魏攻陷北凉都城,陷入战乱一百二十多年的北方重归统一。 十六国结束,南北朝开始。 一个转瞬即逝的王朝, 相关传说却一直都在。短命,却不可替代 荒唐,却惊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