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村落(精)/文化区系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

客家传统村落(精)/文化区系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
作者: 编者:陈川|责编:南芳|总主编:吴必虎//罗德胤//张晓虹//汤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398.00
折扣价: 238.80
折扣购买: 客家传统村落(精)/文化区系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
ISBN: 9787550730083

作者简介

本丛书由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清华大学罗德胤副教授、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发起人汤敏担任主编。 吴必虎,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顾问,国土资源部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著有《中国景观史》《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等学术专著,并发表多篇地理学权威论文。 罗德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2012 年起担任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全国范围内的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数十个,其中包括: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申报地环境整治,元阳县哈尼族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导则,河南新县西河村保护发展规划与落地实施等项目。 张晓虹,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2002—2003 年度哈佛燕京学者。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著有《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万民所依:建筑与意象》等。 汤敏,“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发起人,北京大学硕士。“古村之友”为全国三十个省(区市)、近千个县市共计数万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社群搭建平台,共同推动传统村落的全面保护与活化。汤敏获得“哈佛大学社会创新领袖”称号、2014—2015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并带领“古村之友”获得深圳市创意设计七彩奖设计之都特别贡献奖、中国慈展会项目大赛金奖、中国城市化影响力机构等荣誉。

内容简介

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汉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地区(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有深深的眷恋,自称“河洛郎”。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底蕴十分深厚。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富有传奇色彩的迁徙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语言符号、音乐戏曲、民俗舞蹈、建筑及饮食等方方面面的客家文化,对于我国汉族文化传承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客家文化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形成以保守、稳重、节俭为特色的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在悠长的历史中不断地演变与发展,赢得了“古汉文化活化石”的美誉,客家学也被定义为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客家祖先在迁徙过程中,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落后的客家居住地区,使得中国古代汉族文化在客居环境中发扬并传承至今。客家文化渊源与客家民系的形成密切相关,二者相伴而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客家民系的形成区域是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但是自孕育到定型有个发展过程,三省在不同的时期中各自均发挥了不同作用,从而兴起了客家民系形成阶段论。万陆指出,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它起于客家先民南迁的西晋末,历经六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至南宋中完颜亮南侵结束而最后完成,大体可概括为孕育于赣南,成熟于闽西,发展于粤东。杨鹤书则认为:“客家人和其他民族、民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样是一个历史过程。赣州、汀州(长汀)、惠州三州及这三江流域在客家形成发展中各自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赣州和赣江流域是客家人形成的摇篮;汀州与汀江流域是客家先民初步转变为客家人之地;惠州及东江流域是客家人最终形成、完善与兴旺发达之地。”胡希张等人同样也指出客家民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客家民系在赣南开始,在闽西进一步发展,在粤东完成。 因此,客家民系肇始于赣南,发展形成在闽西,定型成熟在粤东。 1.本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三五”出版规划,入选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2.本项目的出版,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抢救性保护的一种方式,更是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之“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一种方法。 3.每册图书前面附有一幅《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区总图》的拉页地图,全面具体呈现中国传统村落各个文化区的分布现状,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 4.丛书作者均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该套丛书是高校村落文化研究方向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图书,有助于推动“传统村落学”学术框架的形成。 5.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地理环境、人口迁移和社会经济交互作用的结果。但在快速城镇化、现代化和某些不当措施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村落正在面临生存的挑战。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意味着村落建筑的消亡,更严重的是意味着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消亡。因此本套丛书试图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一次科学的梳理、抢救性记录和提出保护建议,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价值,重新唤起社会关注,重振乡居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