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精)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精)
作者: (美)斯蒂芬·哈尔西|译者:赵莹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精)
ISBN: 9787508683751

作者简介

斯蒂芬?哈尔西(Stephen R. Halsey) 美国迈阿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曾留学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他的学术专长是中国近代史,也研究环境史、经济史、比较殖民主义和全球史。 哈尔西的研究注重近现代史与当下的连续性。《追寻富强》回到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之初,从时人对治国之道的探求中,寻找当代中国大国地位的伏笔;他正在写作的新书《失去的和谐?环境治理与的传统中国的遗产》则研究晚清到民国的环境政策和实践,探索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

内容简介

1907年,英国时事评论人A.J.萨金特 (A.J.Sargent)曾为西方的贸易商行没能在中国站 稳脚跟而扼腕叹息。中国本地官员对不平等条约中有 关商业的条款置若罔闻,令他大为不满。 一个又一个口岸反复发出这样的警示:贸易正在 落入本地人之手,而外国人正在沦为纯粹的掮客。目 前,由于外国人语言不通,买办[能沟通中外的中国 掮客]掌控着贸易,他们只需投入很少的资本就可以 发家致富;当下,本地的行商组织成员要么一起哄抬 市价,要么与本地商人和管理厘金的官员私相授受, 以求得关照。其结果无不相同:外国人获得的利润与 其在华影响力一同下降。精明的本地人……越来越多 地染指进口贸易,而对中国市场一无所知的外国人则 很容易受到诱导,以微利甚至是亏本出售货物。除了 聚众闹事和公开抵制之外,中国人又找到了其他法子 来驱逐外国人,而这些法子是靠军队和条约应付不了 的。 如萨金特所言,欧洲人难以将写在法律条款中的 贸易权利变为凌驾于中国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 上的经济实权。早在19世纪40年代,西方的坚船利炮 已经迫使中国的许多口岸向国际贸易开放,但英国商 人并没有随之大发横财。举例来说,英国宣称,兰开 夏郡纺织厂的产品行销全世界,但在中国4.5亿人口 中,穿着产自那里的衣料的人屈指可数。 与之相反,历史学家汪敬虞在谈到19世纪中国面 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时认为,由于外国的 竞争,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受到了打击。中国虽免于被 列强瓜分、吞并,却在西方的经济和政治剥削下沦为 了“半殖民地”。在他看来,对外贸易不过是披着合 法外衣的偷窃,靠着压榨中国为欧洲、美国以及后来 的日本商人带来滚滚财源。上述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是保有着经济主权,还是成了 外国操控下的牺牲品,这是过去50年间历史学家们所 争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西方列强将类似 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卷入不公平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 ,利用中国等国的财富和资源来维持欧美各国的工业 发展。这种叙述方式从民族主义角度批判西方,为许 多中国历史研究者所采用。相比之下,日本学者的论 著着力讨论19世纪东亚区域经济的形成问题,特别关 注中国与邻国间的贸易联系对该国内陆市场的重要影 响。按这种说法,西方影响从未超出上海等通商口岸 的范围,而棉纱以及棉织品等亚洲出口商品则在内陆 地区大受欢迎。第三种论著中有一些认为,1850年后 本地商人控制着国内贸易,另一些则指出,公司的商 品销售既要靠人脉,又要有赖于近代公司的层级体系 。外国企业很难取代中国商人的位置,其商业行为是 由本地和西方因素交织混合而成的产物。 本章所给出的证据证明了第三种论著中的说法, 即国际经济并未摧毁中国故有的政治体制。1900年以 前,外国对中国的经济渗透反倒被本地那充满活力、 1.海外汉学新锐的近代史新说,以全球视角探寻中国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 身为新一代海外汉学家,哈尔西承继费正清、孔飞力、彭慕兰开启的学术传统,在全球脉络下向近代寻找现代国家的起源。 近代中国受尽屈辱,但放眼当时的世界,全球八成土地落入欧洲列强之手,只有六个非西方国家尚能独立,中国竟是其中之一。为何当时积弱的中国竟能保有基本主权?哈尔西用国家能力建构连缀起晚清以降的中国历史,点出历史演进的深层逻辑——主权意识主导下的富强追求。以此为线索,近现代中国创造与转化将呈现出不同的面向。 2.暗夜里的现代化大戏,求富求强的世纪转型,中华大地上建立军事财政国家的百年历程 从1850年到1949年,中国面对大变局,改革屡屡失败。然而,哈尔西发现,海关、税收、官僚制度、枪炮、交通、通信的改革,并非零散、徒劳的现代化努力,而是在新的治国原则的指导下,建构现代国家的世纪转型。 19世纪50年代,本不知主权为何物的老大帝国迫于列强压力,探寻新的治国之道,此后一百年间,主权概念逐渐清晰,军事财政国家渐渐成形。追求富强以卫主权这种借鉴自欧洲的经世思想,连同在危机与变革中形成的国家治理方法,让近代中国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可以举全国之力装备军队,存留一线生机。财富、枪炮、官僚体制的崭新结合虽不足以救近代中国于危亡,却为现代中国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3. 寻访富国、强兵、捍卫主权的思想源头,理解中国国家能力, 对富强的渴求,源于列强环伺、危机四伏的年代;靠枪炮、财富捍卫主权的治国之道,成为中国国家能力源头之一。时至今日,中国早已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在新的国际秩序中,追求富强的脚步将向何处去,历史或能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