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人伟学术自传(精)/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

赵人伟学术自传(精)/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
作者: 赵人伟|责编:宋昱莹
出版社: 广东经济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7.20
折扣购买: 赵人伟学术自传(精)/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
ISBN: 978754546837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成长经历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历程 一、家庭背景和学生时代 我于1933年3月23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城东 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金华中学( 今金华第一中学)的地理教员。我的童年时代是 在日本侵华的战乱中度过的。金华县城先被轰炸 ,后被占领。我们全家都逃离到偏僻的山村,但 是经常遭受日军的扫荡,居无定所,我只能随父 母一边逃难一边求学。 (一)小学时代的缺失 由于战乱的原因,我在小学阶段辍学的时间 比上学的时间还要多,没有系统学习的机会。后 来成为一名研究人员后回想起来,我的小学阶段 应该说没有练好童子功。 (二)中学时代的得失 抗战胜利以后,我考入金华中学读书。中学 时代除了因病休学以外都在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 。不过具体分析起来应该说是有得有失。金华中 学在当地是一所比较好的中学,不过在教师的配 备上仍有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的科目教师教得比 较好,学生学得也比较好。有的科目教师配备不 齐或请假过多,学生学得就不够系统。就数学来 说,教我们平面几何的老师教得很好,大有引人 入胜的感觉,学生学得也比较好。因此我这门课 程对逻辑思维的训练成果可以说能够享用一辈子 。但是,代数课老师(还有历史课老师)请假过 多,我学得就不够系统。就语文来说,老师教得 也很好,在白话文写作方面的训练也是比较好的 ,但是,古文阅读的训练就比较差,更谈不上文 言文的写作了。至于英语,最初学校比较重视, 每周有六节课,但后来压缩成每周两节课。 (三)大学时代的两个侧面——教条的背诵 和自由独立的思考 1953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从此开始 了经济学学习和研究的生涯。 在大学的学习阶段(1953—1957),正值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阶段,除了临毕业时 的“反右运动”以外,政治运动相对较少,因此 ,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也还算比较系统。不过, 当年的大学教育在“一边倒”的背景下,照搬苏 联的一套,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完全是灌输 式的,而不是启发式的。学生都忙于上课记笔记 ,下课补笔记,考试背笔记。老师的情况则更为 特殊,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后,许多名校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的经 济学名教授,诸如马寅初、陈岱孙、陈振汉、赵 迺抟、周炳琳、樊弘、罗志如、徐毓楠、严仁赓 等都集中到北京大学来。这些名教授许多是毕业 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牌大 学的博士。因此让他们用苏联的教科书和按照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