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东部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黄淮东部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作者: 周士园,常江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黄淮东部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ISBN: 9787568090162

作者简介

周士园,河北石家庄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讲师,2020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更新、矿区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采煤沉陷扰动下黄淮东部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生境质量演变及网络优化(52208091)”、中国矿业大学启航计划项目“黄淮东部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此外,参加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先后参与完成淮北、徐州、济宁、颍上、塔城等多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修复规划项目。发表8篇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参编学术专著1部。 常江,山西太原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2002年获德国波恩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学位,柏林工业大学访问学者,与德国莱布尼茨生态空间规划研究院和柏林工业大学景观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业城市更新、矿区生态重建、采矿迹地再利用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德合作项目3项、中法合作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其他纵横向项目80余项,在《中国园林》《中国煤炭》《现代城市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0部。

内容简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是以当地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根据主导资源的类型不同,资源型城市可分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石油资源型城市等6种类型。资源种类及其开采、加工方式的差异对城市发展和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各类资源型城市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由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在长期高强度的开采后,自然资源终将面临枯竭。受此影响,资源型城市也将步入发展周期的衰退阶段。依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资源型城市的分类结果,在进入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数量最多,达到33座。此类城市中开采沉陷区引发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 黄淮地区地处我国华北平原腹地,是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所含的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地区,以东经116°经线为界可以分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黄淮东部地区总面积达2.921×105 km2,包括徐州、连云港、亳州、宿州、商丘、开封等31个地级市。黄淮东部地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历来是我国重点开发区域。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黄淮东部地区是我国“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同时,黄淮东部地区也是我国煤炭资源的重要产区,资源开发的历史悠久。一大批早期投产的煤矿为我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如枣庄的中兴煤矿(1878年)、徐州的韩桥煤矿(1882年)、淄博的大成煤矿(1899年)等矿区,开采历史均在百年以上。时至今日,我国13个亿吨级煤炭能源基地中的两淮煤电基地、鲁西煤炭基地以及河南东部的永夏矿区都位于黄淮东部地区,因此,黄淮东部地区也是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较为密集的区域。 除此之外,江苏省徐州市和山东省淄博市原为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现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逐步发展为综合型城市。但长期的煤炭资源开发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强烈的扰动,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因此仍将徐州市和淄博市纳入统计范围。此外,由于龙口市煤矿为滨海煤矿,湿地及自然环境与其他城市有较大差异,龙口市不纳入研究范围。综上所述,本书所指的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共有11座(表1-1)。 对煤炭资源型城市进行景观生态重建,激活城市空间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对煤炭资源型城市景观类型、要素及重建目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相关实践的成效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