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演讲集(共8册)(精)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总会长,临济宗第48代传人。一生致力于推广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先后在世界各地创设200余所寺院道场,并在海内外设立16所佛教学院,培养佛门专业人才。此外,为推广社会教育,创办了均头和均一中小学、普门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美国西来大学、澳大利亚南天大学,创办了《人间福报》、人间卫视等媒体。大师著作等身,很多被翻译成英、德、日、韩、西、葡等多种文字广泛传播。多年来大师奔走于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传递友爱与和平,为社会各界所尊重,2013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内容简介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一) 今日的佛教青年,应该从信愿中来增进道念,来 为佛教创造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身为佛教青年应该有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未来。 以下分为几点来说明佛教青年未来的成功立业之道。 一、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我们希望未来的前途能够成功,首先要养成一种 观念: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一般社会人士,是从贪婪 欲望中去追求快乐,从个己自私中去占有快乐,从物 质享受中去寻找快乐;佛教青年与社会上一般青年不 同的是从奉献中去获得快乐。 以前在朝山会馆,有一位柜台小姐曾淑芳,她毕 业于天主教所办的文藻外语学校。我问她:“你受天 主教学校的教育,现在接触了佛教,有什么感想?来 到这里服务,对佛教有没有信念?”她说:“我没有 信奉天主教,来到这里之后,我很喜欢佛教。不过, 我从天主教里得到一个启示,神父、修女们都很重视 奉献,他们对人生充满着乐观,而他们的乐观是从奉 献中获得的。”由这段话,我们知道“奉献”的观念 在各种宗教中的地位。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 要扫除自私自利的观念,净化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 的气质,庄严自己的思想,使我们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今日的佛教徒,讲究个己私利的人太多,为教奉献 的人太少。因此,我们进入佛门,应该抱有“色身交 给常住,性命付予众生”的观念,把自己奉献给佛教 ,奉献给一切众生。奉献不是没有所获,奉献以后, 在无私、无我、无执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将会更多 。 佛光山的道风,非常注重“奉献”,可以从我们 所办的一切事业说起,如养老、育幼、大专夏令营、 松鹤楼老人公寓、佛学讲座、仁爱之家、佛光诊所、 僧伽福利基金……无不是抱着“但愿众生获得安乐, 不为自己贪求利益”的精神来做的。同时,“奉献” 更有助于佛法的推展,有助于心灵的升华。 青年守则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在佛教里,“ 奉献也是快乐之本”;一个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献,是 无法了解宗教本怀的。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 为主义”,牺牲就是奉献。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佛教的 基本精神,就要从奉献着手。 那么我们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别人?我们可以 贡献智慧给大家、为大众服务;如果智慧、能力不够 ,怎么办呢?佛教有一修行法门——随喜赞叹,比如 说看到别人成功了,能生起随喜之心,给人一句赞美 的话,或是给人一个笑容,点一个头,布施给人快乐 ,这些都可以算是奉献。 所以,奉献不一定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付出一 片真诚的心。我们对于救度众生的事,要有“舍我其 谁”的担当气魄,对待朋友、师长、父母,也要有一 片至诚恳切的真心,对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 片智慧的信心;所谓奉献,不外奉献我们一颗真诚清 净的悲心,这是最宝贵的。希望佛教的青年们,都能 养成不贪求个人私欲,发心为众的奉献精神。 二、从勤奋中打发时间 一天有24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岁月。在这 漫长的人生里,如何打发时间,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社会上一般人,用吃、喝、玩乐打发时间,打牌、赌 博,或做无聊、没有意义的事,来消磨岁月。有为的 青年,应该从勤劳奋发中去打发时间。 高雄有一位公司的董事长告诉我,他说:“以我 现有的财产,即使一天用10万元,活了100年,也用 不完。我有很多钱,可是我还在工作,我是贪得无厌 吗?不是的,我是以做事业来打发时间。”他的这段 话,说明一个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 人也才活得有意义。没有工作是很无聊乏味的。他又 说:“我的钱虽然很多,但是自奉甚俭,我不抽烟, 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 看看报纸,如此而已,一天过去,第二天又带着饱满 的精神开始工作。”由此可知,社会上一些成功的企 业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绝不是从安逸享受中得 来,而是从不停地勤劳奋斗中获得的。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