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之路
作者简介
徐旭(1986— ),浙江瑞安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先后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后又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并兼任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曾独立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4项,并曾获“2012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目前已在《中国现代文学丛刊》、《外国文学研究》、《小说评论》、《江汉论坛》、《天府新论》等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战国策”派主办报刊中的生存危机叙述》,并曾参撰(编)学术专著《中国现代诗学导论》(第三作者)、《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学》(参撰兼副主编)、《台港名家名作选读》(参撰兼副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参撰兼副主编)、《比较文学教程》(参撰)、《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参撰)、《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导读》(参撰)等。
内容简介
伟大的精神由伟大的时代孕育,而伟大的时代又由伟大的人民创造。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鉴于当时严峻险恶的国际环境和逐步繁荣的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作出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重大而关键的决策。在时间上,它历经约17年。在地域上,“大三线建设”覆盖了13个省、市、自治区,而“小三线建设”更是遍及全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一大批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就是在这一段时期历史性地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三线建设”战略的成功实施,极大地震慑了敌对势力,保卫了国家安全,同时也改变了我国极不科学合理的经济及人口布局,从而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歌猛进打下了无比雄厚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此外,“三线建设”者在“三线建设”岁月中形成了伟大的“三线精神”,包括但不限于“先生产后生活的忠诚奉献精神”“不辞辛劳的顽强拼搏精神”“攻坚克难的开拓进取精神”“共克时艰的团结协作精神”等。毋庸讳言,“三线精神”已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时代的今天,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坚持好、巩固好、运用好、发展好以“湖北工建”为代表的原“三线建设”企业所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全面协调、持续深入地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这样,我国不仅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到新高度,而且能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极为重要的借鉴模式,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主义事业达到新境界。 研究三线建设这段特殊的历史岁月,研究湖北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这个三线企业的承继者,这个老牌的国有企业的企业史、转型史,对于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了解新中国的经济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