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资源荟萃/爱科学学科学系列丛书

地理资源荟萃/爱科学学科学系列丛书
作者: 刘志才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1.10
折扣购买: 地理资源荟萃/爱科学学科学系列丛书
ISBN: 978755343185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炽热的岩浆流进这片区域,使早期形成的石芽、 石柱被烘烤和掩埋。这些来自水中的岩石经受了地狱 之火的考验,岩浆冷却后成为玄武岩,厚度达到了 400多米。 在之后的近2亿年间,这片地区一直处于被玄武 岩覆盖和缓慢的抬升状态。由于剥蚀作用,玄武岩覆 盖层变得越来越薄。石灰岩和早期的石林重新露出地 表,并开始新一轮的发育,这一轮发育持续了约1000 多万年。 到了5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在早期喜马拉 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下,这片地区掀斜抬升,形成了一 个大型的内陆湖泊,称为“路南古湖”。 地表水不断从湖周向古湖汇集,同时将剥蚀下来 的物质带入湖中,在湖底形成了厚厚的碎屑沉积,因 颜色呈红色,所以称为红层沉积。 到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末期,由于地壳抬升,古 湖中心南移,湖水面积也逐渐缩小,最后在南部大叠 水一带出现了悬崖,湖水泄出,古湖消亡。 在此期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这片地区也处 于持续的抬升过程中,那么就使水具有了较大的向下 侵蚀能力。随着侵蚀面积的加大和不均匀的状况,逐 渐就发育成了后来垂向立体的石林景观。 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岩石不断受到力的挤压后, 在垂直方向上便产生了两组以上的裂隙,在平面上形 成了网格状,然后水和生物沿着这些裂缝向下溶蚀岩 石。随着裂缝的加深加宽,一个个石柱分离出来,再 经构造抬升,石柱露出地表,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石 林。 在近3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石林地貌的发育 经历了新老交替,老的石林逐渐消失,新的石林不断 形成。后来地质科学便将它命名为喀斯特岩溶地貌, 并指出这是3亿年地质变迁与风雨剥蚀留下的足迹。 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质地貌奇观分布范围广袤,气势恢 弘,类型多样,构景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 云南石林,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 奇观,美不胜收。 形态奇特的剑状、蘑菇状、塔状 、柱状、城堡状、石芽、原野等,拟人似物,栩栩如 生的石林,或隐于洼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旷野, 或奇悬幽险、亭亭玉立,集中体现了自然给予人类的 最大惊奇。 石林的魅力,在于永远看不透,永远难 以用言语表达清楚。置身石林,宛如进入石峰石柱的 海洋。举目四望,比比皆是美妙的造型,稍换角度, 景象又迥然不同,变化多端,让人目不暇接。 沿石缝间的曲折小径,忽而可达峰顶望远,忽而 可至深谷探幽。但嶙峋的奇峰怪石与奇花异草相映成 趣,既有雄奇阳刚之美,又有阴柔妩媚之幽。 石林的石峰石柱,形态奇特,惟妙惟肖。有的好 似撒尼族人传说中的美丽少女阿诗玛,头戴包头,身 负背篓,亭亭玉立、翘首远望;有的如“母子偕游” ,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妇女携子漫步;有的好似“象踞 石台”,像一头凝固的大象立于石峰之上;有的像“ 千钧一发”,一块嶙岣巨石被两根壁立石柱撑在半空 ,看似随时要下落,经过其下,无不胆战心惊。石林 奇石,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产生无尽的遐思。 不仅高大的石柱形态多样,石柱表面上的各种溶 蚀纹理,也十分奇妙。大大小小的沟纹如精美雕刻装 点石柱表面:有的齐整密集、细腻平滑,如刀削斧劈 ;有的粗糙散乱,凸凹不平,粗看杂乱无章,细看却 排列有致,似象形文字,又似天然浮雕。 这些石峰石柱,还会随天气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阵雨之时,灰白色的石林须臾之间竟成了浓黑色,凝 重端庄,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雨过天晴,数十分钟 内,无数石峰又魔幻般地由黑色变成了斑驳的杂色, 最后又变成灰白色,恢复其本来面目,让人惊叹。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石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风景园林是浓郁的自然景观,因而其最高境界就是逼 近自然。长久以来,石林景观的自然和谐与美妙形态 ,给园林艺术以深刻地影响。 许多石景建造的原则,如“立峰”的造型标准为 “疲、漏、透、皱”,“卧石”的标准要如出土的石 芽等,都是石林景观的写照。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