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诗(任溶溶作品)/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读本

岁月里的诗(任溶溶作品)/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读本
作者: 任溶溶|总主编:方卫平
出版社: 明天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岁月里的诗(任溶溶作品)/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读本
ISBN: 9787533291983

作者简介

任溶溶,男,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广东鹤山人,1923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1949年后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译著有《安徒生童话全集》《彼得·潘》《小飞人》等;著有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儿童诗集《小孩子懂大事情》等。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宋庆龄樟树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翻译奖等奖项。2012年12月6日,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著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儿童文学教程》《享受图画书》《法国儿童文学史论》《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等;选评有《最佳儿童文学读本》《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等;主编有“国际安徒生大奖书系”等。

内容简介

我的“奇遇”记 从意大利文译完了著名童话《木偶奇遇记》,不 由得轻松地舒一口气。这时候我的幸福感颇不下于木 偶经历种种奇遇以后,终于从木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 孩子。 讲完木偶的奇遇,不能不想起自己的“奇遇”。 我从意大利文译书,老朋友听了很奇怪,问我是 怎么回事,因为过去没听说我学意大利文。这事真是 一言难尽。我之所以懂点意大利文,而居然又译起书 来,这跟我的这段“奇遇”分不开。 木偶有一个奇遇,是变成了一头驴子,给关进了 驴棚,而我有个奇遇,是变成了一头“牛”,给关进 了“牛棚”。 在“四人帮”横行期间,我在“牛棚”里待了不 少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不许工作,不许随意读书,除 了出去劳动,一进“牛棚”就只许坐着写“交代”和 “检查”,不写也得闷坐在那里。这种日子实在单调 可怕。我晚上不免随便找点书看看。没想到我翻寻劫 余的存书,竟然找出了几本意大利文课本。 这几本书是故友吴宝恒同志送我的。当初我从其 他文字译过些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品,曾说想学点意大 利文。有一天,吴宝恒同志特地上我家,带来一大包 书,当场打开对我说,这里面有日文、英文、德文的 好几种意大利文课本,还有一本字典,是他过去学意 大利文时用的,现在不用了,送给我。盛情难却,收 下了。可是我当时读得很不认真,等于不读。后来忙 这忙那,这几本书就搁着,到后来,连这几本书的存 在简直也忘记了。 那时候让我找出了这些书,真是喜出望外。万万 没想到我剩下来的那么一点存书中,居然还有这么好 的宝贝。我把这几本宝贝书翻来覆去抚摩着,爱不释 手,不由得想,与其白天黑夜地浪费时间,何不正正 经经地读点书,学点东西。于是我开始真正地而又偷 偷摸摸地学起意大利文来。 从此我每天打“牛棚”回家,到“关进小楼成一 统”的时候(这也是我的幸运,因为有许多同志连家 也归不得),就埋头学意大利文。先是读英文的意大 利文课本,干脆把里面的讲解全部译成中文。读完英 文的意大利文课本,又读德文的、日文的意大利文课 本,查查字典,也把讲解译出来了。我不懂德文,那 时也还不大懂日文(后来学会点日文,那又得说另一 个“奇遇”),居然能译,至今连自己也觉得奇怪。 我天天都读到深更半夜,由于学得累,上床就睡着。 如今看来这有一大好处:没有工夫胡思乱想,倒省却 不少烦恼,于身心大有裨益。 整天坐“牛棚”不做事,越坐觉得时间越长,于 是趁此机会背生字,背文法规则,背课文。我隔晚先 把第二天要背的文法规则用薄纸抄出,夹在写交代的 本本里。坐在“牛棚”里暗暗地背,背不出时哨悄掏 出这张薄纸来看。因为有事情做,反而觉得日子过得 也快了。 既然晚上少睡,白天就争取机会睡觉。中午一吃 完饭,马上就趴在桌子上或仰靠在墙上打盹,分秒必 争。我过去没有午睡的习惯,而养成这个习惯,就从 这时候起。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被派到天山新村劳动,中午 没有地方可以睡。我忽然看到天山菜场一个个摊子中 午空着。于是一吃完中饭,就到那里找一个摊子爬上 去,躺下来结结实实地睡一大觉。几天以后,有一次 我找了一个摊子正要躺下来,一位菜场老师傅走到我 身边,我以为他是来干涉,赶紧坐起来准备挨顿骂溜 走。结果他是来指点我,说卖蔬菜的空摊子最干净, 叫我睡到那边去。我听了他的话十分感激。在天山菜 场我至少睡了二十来个午觉。 意大利文学了那么一段日子,有些长进了。我常 常闷坐在阴森森的“牛棚”里,暗暗背着生字和文法 规则,同时打小小的窗洞里望着外面一小块晴朗的蓝 天,不禁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渴望。这时要是能有一本 意大利文作品好好地读读,要是能有一本意大利文作 品好好地练习翻译,那该多好啊!我不由得想到《木 偶奇遇记》。如果这时能让我得到这本书,能让我读 这本书,能让我练习翻译这本书,为了这个幸福,我 愿意拿随便什么东西来交换。但这当然纯属幻想。我 只能满足于在阴暗的“牛棚”里暗背生字、文法规则 和课文,而随时一通知劳动就去,一通知挨批就走, 一通知写“检查”“交代”就写。 学意大利文的这个“奇遇”时间不算很长,我还 没“毕业”就只好结束。我跟大家一样进了干校,再 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了。在那里,外文是不能碰 的,我只好跟意大利文分手了。 我学会这么一点起码的意大利文,倒亏得这个不 幸的“奇遇”。每想起这个“奇遇”,就使我更加珍 惜时间。我很后悔过去曾逍遥自在地浪费了不少时间 ,如果一直像在“奇遇”中那样抓紧时间学点东西, 那我学会的东西一定要多得多。“少壮不努力,老大 徒伤悲”这句诗,尽管读小学时人家就在我的纪念册 上写,我也在人家的纪念册上写,可是真正理解它, 却要到老大的时候。P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