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生态治理访谈录

黄河中游生态治理访谈录
作者: 淮建军//上官周平|责编:刘超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230.00
折扣价: 181.70
折扣购买: 黄河中游生态治理访谈录
ISBN: 978703070442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调研缘起
  1.1 调研目的
  2020年7月13日早上8点,我们在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东门集合完毕,乘坐包车从杨凌出发,开始了长途跋涉的一天。本次调研一方面是基于美丽中国项目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是要满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要求。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全面观察黄河中游水土治理和农业发展。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开会,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要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发展,共同治理,要以保护为主,节约为主的原则对黄河流域进行开发。2020年4月~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山西、宁夏考察之后,确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为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上官周平老师参与了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政治协商会议组织的多次调研活动。作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的成员,他又承担了陕西省民盟的政策咨询工作,因此他带着多重的目标对黄河流域进行调查,试图为各级单位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报告。我们本次调研既不是焦点访谈,也不是问卷调查,更不同于政府组织的主题调研。上官老师认为我们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的路线到黄河上中游沿途观察,获得一手资料和直观感受,从而对黄河流域水土治理和现代农业发展有个全面了解,对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我们以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实现“五位一体”建设为主线,调研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从而突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在我们每天走访的地方都有一些经典的案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采取方式都可能不一样,但是它们都采用政府主导或能人主导的模式。
  1.1.1 黄河流域研究
  黄河既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又因其“善淤、善徒、善决”而成为古今流域治理开发难题集中之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治理开发走过了理论逐步深化和实践梯次推进的过程。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明晰流域发展的战略思路,构建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协同推进流域治理开发,构建党政军民多主体协同治理开发格局,发挥生态文化价值引领力,既是黄河流域治理开发七十余年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源泉。它启示我们,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坚持辩证统一思维、底线约束思维、全面系统思维、以人为本思维、因地制宜思维、法制规范思维、先锋引领思维,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改善为重点,形成更加宽松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形成更加健康稳固的高质量发展根基,以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镇)协同发展为关键,形成更加集聚联动的空间格局,以流域跨省区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形成协同共赢的发展局面(邓生菊和陈炜,20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标志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在黄河治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充分认识黄河流域的战略地位,统筹把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竭力探索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路径,从而真正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真正造福于人民(侯子婵和王子涛,2021)。黄河流域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系统性要求与现实性分散的困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黄河流域协同治理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依据立足于内循环、提升外循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逻辑,建立黄河流域命运共同体,采用多元整体治理方式,发挥大数据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到位(宋洁,2021)。
  为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针对黄河流域面临的洪水风险威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治理能力不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思想,提出黄河源头区,黄河上、中、下游地区,黄河口及三角洲地区五区协同保护的水安全保障空间布局。从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黄河长治久安,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系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升流域治理能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牛玉国等,2021)。
  分析黄河流域研究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结果发现:近年来黄河流域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现象,且绝大部分高产研究者处于合作状态,但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间的作者合作较少;在发文数量前九位的机构中,涵盖了研究院所、企业与高校这三种不同性质的机构,这表明在黄河流域研究方面产学研各主体能够发挥合力作用;聚类分析发现,黄河流域研究的关键词主要集中于经济效益、高质量发展、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等方面,且关键词时区演化图显示整个演进过程与国家的发展规划高度吻合;突现关键词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的治理工作逐步实现从“被动治理”向“主动保护”转变,治理工作呈现精准化、针对化趋势,另外研究前沿中关键词“降水量”出现频次最高,表明降水量始终是黄河流域研究最核心的问题(马海良和徐龙,2021)
  面对日益迫切的流域生态治理需求,依托“科层制”的纵向流域治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流域发展的需要,横向部门间协作逐渐成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议题。然而,流域协作治理中依然面临着地方政府间和政府各部门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流域协调机构难以履行协调职能等治理困境。以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为例,探讨流域内“条块”关系的调适对流域协作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如何对流域横向协调机构进行权力与资源的合理匹配,应从赋予流域协调机构更多的权力和职能、完善“条块”协作的法律体系、保障协作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三方面来调和“条块”关系,推动流域协作治理的发展(崔晶等,2021)。
  1.1.2 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亦称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属于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社会调查方法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对社会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也可以解释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其程序规范、严格、可信度高,因此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肖唐镖和陈洪生,2003)。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只有得到正确的应用,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毛泽东强调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导向,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并把社会调查的目的界定为解决社会问题;强调以实践基础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把社会调查实践作为认识和理论的来源;强调以群众路线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毛泽东指出,社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引导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调查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群众路线展开的过程。“一切为了群众”是社会调查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社会调查的原则导向。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方法,就是调查群众的状况,调查群众的需要,调查群众的意愿,并在调查中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作为制定正确方针、政策和路线的基本依据参见《毛泽东选集》。
  按照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在调研之前,我们一般会明确调研目的,带着我们规定的学术问题或者项目要求,阅读一定文献之后,设计访谈大纲和调研问卷,规划好调研路线。先要确定沿途我们所要抵达的地区,具体到乡村一级;进而明确调研对象是农户、企业家、村委会、还是乡政府,因为在不同尺度、不同层级上的问卷设计和访谈大纲迥然不同。
  上官老师又简单给我介绍了调研计划:从陕西出发,到甘肃、宁夏,再通过毛乌素沙漠,从榆林向山西、内蒙古,回来的时候又通过榆林再到甘肃,最后回到杨凌(图1.1),主要围绕着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的工作站、示范园、实验站、展览馆等单位开展调研。
  图1.1 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调研路线示意图
  经过讨论,我们更加明确了此次针对黄河流域调研的目的、计划、方法及预期效果。我们调查目的是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基本模式及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访谈地点是先进典型的农村农户所在区域,包括农业示范园区、合作社、农业企业、展览馆、矿区、实验站等,重点访谈对象是经官方宣传、优点多的地方单位和个人;主要通过实地观察,辅以深度访谈和讨论,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照片及地域模式简析体会,了解访谈对象的基本特点、发展优势及面临的问题。因此,基于我们以前的工作,我也准备让学生通过“问卷星”把我们以前做的问卷设计成在线问卷,我们可以向当地村民、水土保持工作者、实验站的学生发放问卷链接,从而获得项目的量化数据。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地方呢?第一,从地理空间来看,它们属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干旱半干旱地区,能够代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主要特征。第二,从气候变化和植被覆盖类型看,我们选择的地区以子午岭为中心,能够反应不同生态类型和治理特征。第三,这些地区具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经济背景,同时又是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因此研究这些地区的生态治理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比沿海发达地区更能代表我国更大面积的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现状。当然,其中的很多地方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北地区时走过的地方,因此我们是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想进一步研究翔实的进行考察和研究。
  1.1.3 美丽中国项目的主要内容
  美丽中国项目的研究是从美丽中国重要论述所包含的内容展开研究。廖五州(2017)提出,美丽中国主要包括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绿色美丽的生态环境、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富足的生活,是自然之美、发展之美和百姓之美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柳兰芳(2013)认为,美丽中国的“美丽”主要体现在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和人文层面,是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富裕在共时性和历时性中的有机统一。夏东民和罗建(2014)强调,美丽中国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态美,它是生态美、心灵美和社会美密切相关的辩证统一体。祝小茗(2013)认为,只有采取一种多维审视的视角,才能形成对美丽中国清晰深刻的认识,具体而言,应从动力维度、发展维度、价值维度、政治维度,以及时代维度对美丽中国进行深刻审视。金瑶梅(2018)指出,对美丽中国的理解要古今结合、中西比较,对交织在“美丽中国”这一鲜明亮丽词语上的多重理论维度进行深刻剖析。她认为美丽中国内涵有五重维度:以尊重顺应保持自然本色之美、以审美实践构造自然人化之美、以生态伦理滋养人类德性之美、以绿水青山守护人类健康之美、以互利共生彰显“天人”和谐之美。
  支撑本书内容的课题与其主要内容的分解情况大致如下所述。
  1)专项名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XDA23000000);
  2)项目名称:“绿水青山”提质增效与乡村振兴关键技术与示范(XDA23070000);
  3)课题名称:“绿水青山”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与示范(XDA23070200);
  4)子课题名称:“绿水青山”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发展模式(XDA23070201),内容分解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布局和结构优化(XDA23070201-01)”“生态修复中的植物配置模式与复壮技术(XDA23070201-02)”“生态修复中人工植被可持续的营建与抚育技术(XDA23070201-03)”“区域马铃薯提质增效技术研发与集成(XDA23070201-04)”“区域植被结构与功能定向调控技术体系(XDA23070201-05)”“区域植被承载力的综合调控技术(XDA23070201-06)”“区域植被群落演替障碍与物种更新技术(XDA23070201-07)”“‘绿水青山’提质增效地域模式与自然资源价值交易方案(XDA23070201-08)”。
  调研出发时,淮建军和上官周平交谈起来,谈起了合作项目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