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宋(宋代之书画艺术)(精)/宋代研究文萃丛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

知宋(宋代之书画艺术)(精)/宋代研究文萃丛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
作者: 编者:洪再新|总主编:包伟民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知宋(宋代之书画艺术)(精)/宋代研究文萃丛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
ISBN: 9787213114748

作者简介

洪再新 浙江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博士,现任美国普吉湾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等重要学术机构访问学者,在东亚美术史、中国美术通史、宋元和现代中国书画、中外艺术收藏交流等领域,均有重要著述,如《中国美术史》曾获得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编译有《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等。

内容简介

导 论 洪再新 西哲有言: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用三种手稿写自传,行为之书、言词之书和艺术之书。任何一种手稿都不能单立成说,需相互生发,不过三者之中,最可信赖者,则为艺术之书。对此,读者在这套 《知宋》 丛书中,可以亲身体验。《知宋·宋代之书画艺术》展示了公元960—1279年共319年间的天地万物,林林总总,历历在目,显示了南朝画家谢赫所说“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穿越效应。 宋代艺术的画卷,当然不限于绘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对此有最生动的说明,此图中有书法、建筑、工艺等各种艺术活动,550多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百姓,在都城汴梁,为后人展示一个经济、文化和艺术高度繁荣的现实场景 (第 6篇)。试想,这是在今天我们用手机摄影录像之前九百余年所留下的视觉造像,本身就足以令人神往。如果说宋人郑樵“以图证史”的观念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创见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 研究在全球艺术史学中所形成的专门学问,已经超越了艺术史本身,使视觉图像进入历史,成为《知宋》丛书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颗明珠。比较一下表现征服者威廉 1066 年夺取英格兰的巨幅刺绣挂毯,其造像的水准,正好可以表明艺术对于知宋,意义是多么不同凡响! 《知宋·宋代之书画艺术》 的选编,着眼点就在宋画不同凡响的世界意义。尽管本编选入的论文,没有包括域外中国画研究宋代部分的成果, 但由于宋画在中外艺术交流中曾经和即将继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读者从选篇中,不仅可以看到历代流传到域外的宋画杰作 (特别是作为数码人文经典代表 《宋画全集》 对全球范围所藏宋画的汇总),而且在各篇选文和编者按中,可以关注为什么宋画对中国和世界艺术有如此重大的贡献。 在宋画的世界里,读者有趣的阅读体验是观赏宋人是如何认知天地万物的,用宋儒“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宋代画家及其观众的世界观。同样有趣的是,在这个艺术天地中,读者可以想象历史学家郑樵“以图证史”的文明史观。 从欧洲艺术史来看,征服者威廉的异父兄弟、巴约的厄德主教 1077年为巴约圣母大教堂落成定制巨幅刺绣挂毯时,题材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而与此同时,郭熙 1072 年所绘 《早春图》 作为有明确纪年的古画,则是山水国宝。艺术史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比较了宋代绘画和前代绘画的不同,清楚地指出,人物佛像,今不及古,山水花木,则古不及今。从表面上看,这好像只是画科沿革的侧重面问题,但放到中国画通史看,这开始了新的趋势,主导了晚近一千年中国艺术的发展。再放到世界艺术通史看,它所体现的意义,除了作为再现艺术三个孤岛 (即古希腊的雕塑、宋代山水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 之一,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映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联。概言之,感知这个趋势对今天我们进入地质年代的“人类纪”,应对气候变化的空前挑战,都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那么,读者会问,从北宋到南宋,宋人怎么会在山水的意境追求中,经历如此巨大而辉煌的变化,不断创造艺术史的高峰成就,成就不朽的绘画经典的呢?其实,这正是本书选编的文眼所在。 对中国画发展有兴趣的读者,大多注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包括:“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人们从欣赏到实践,或从实践到欣赏,可以这个结构自由发挥,品味其妙。在唐宋过渡期,山水出现了五代画家荆浩的 《笔法记》,从求真的理念,提出“六要”,包括“气、韵、思、景、笔、墨”,一个艺术新趋势与“六法”前后呼应,建成可以上下互逆的认知结构,“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这对关系,尤能体现人类认知的共性。早在 10 世纪,山水画家荆浩就能够把后来心理学家所探讨的“所知与所见”(knowing and seeing)的关系讲得如此透彻,不仅奠定了山水画在五代北宋出现“百代标程”的认知基础,更重要的是,由此,追求诗意,超越再现,书写“胸中逸气”,成为中国山水画在后来发展中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心理指向。 基于这个文眼,全编 12 篇选文,从中外艺术史的整体入手,界说宋画的经典意义 (第1篇、第4篇),并结合 《宋画全集》的数码观想 (第2篇、第 3篇),带引读者漫步精彩的宋画图像数据库,刷新世人对看画的体验。郑樵 《通志·图谱略》 指出:“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在数码人文席卷知识界的21世纪,宋代文化的遗存也成为数码大数据库的宝藏,从《全宋文》《全宋诗》《全宋词》到《宋代传记人名辞典》,没有一种能像 《宋画全集》 这样体现最新数码技术高科技水平的,它雄辩地证明了为什么“艺术之书”能成为宋人最可信赖的自传之一。这是 19 世纪摄影术发明以来宋画图像传承的技术突破,也是宋画能向世界上任何喜欢艺术者开放的资源保障。这是千禧年之前人们难以想见的幻梦成真,也是本书之所以别具魅力的玄关所在。 正是读者和观众的参与,促成中国山水在宋代空前繁荣,这是长期被忽视的社会认知心理,而确保中国山水在后来一千年的发展中和西方风景画各领风骚的科学与艺术史坐标,则在于博物学家沈括对山水大家李成“仰画飞檐”的质疑。迄今为止,这一宋代画论引起的公案,对李成是“谁家经典”,“怎样成为经典”,“经典又怎样成为常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缺乏一个艺术与科学关系的参照,尚未放到 21 世纪观众如何认识宋代山水经典性的全球艺术史语境中讨论,十分耐人寻味 (第2篇)。 在艺术家和观众的共同参与下,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353) 三月初三王羲之等雅集兰亭成为书法史的佳话开始,北宋的文人雅集,如传为苏轼等人的“西园雅集”,不仅见于存世宋人画作,而且史不绝载,成为时人与后人的理想。其虚实与否的争议,超越了题材本身,平添了想史的意涵 (第 7篇)。限于篇幅,文选无法收录有关重新发现的李公麟 《五马图》的精深考据,但这幅巨迹和大书家黄庭坚的题跋,无不体现北宋开始的中国第一次金石学热潮的直接影响 (第 8篇)。与此相关,在宋画流传的千百年历史中,艺术市场的信息,是了解作品和观众互动关系的晴雨表。例如,2018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流失日本 80余年的苏轼名作《枯木怪石图》以4.636亿港元成交,约合4.1亿元人民币,就是创纪录的示例。相比较其他宋史第一手文献,宋画研究的挑战和魅力同样引人入胜。譬如,绘画除了描绘物象,如何书写胸中逸气?而要寄情于物,又需要怎样的艺术语言?还有,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观点,究竟传达了什么样的艺术信念,如何影响人们对绘画的观看?诸如此类,对读者深入理解宋画的意涵,不无裨益。 宋朝历代帝王对艺术的赞助和参与,尤以北宋徽宗赵佶和南宋诸帝与帝后为盛,他们在组织宫廷绘画创作方面,和文人旨趣相反相成,达到了空前的成就。尽管宫廷的艺术赞助在世界艺术史上屡见不鲜,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源远流长,但徽宗朝的“画学”,的确可圈可点,蜚声寰宇。从建制到教学,从天才到杰作,从写实到诗意,一应俱全,堪称奇迹。不仅徽宗本人的书画精品,而且画院高手的名作,如王希孟这位年仅 18 岁画家的 《千里江山图》,也可以和两宋画院各类画科的专家平分秋色,一争高下,就像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所显示的那样。《千里江山图》 和旧题赵伯驹的 《江山秋色图》 并称青绿山水的双璧,在一个急剧动荡的历史关头,显现了帝国山水的理想,超越赵家天下的局限,成为一个伟大民族自的华彩篇章。 响应郑振铎《〈宋人画册〉序》对宋人小品的总体叙述,我们选了小品主要的画幅形式所体现的代表性图像进行研究,讲述其特定的社会情境,犹如显微镜一般,精细入微,以小见大,别开生面。因为南宋院画的小品,虽然只有斗方纨扇的尺幅,却揭示出宋代社会的世相百态,令人惊艳,令人感怀,令人慨叹 (第9篇)。而马远、夏圭创造的南宋山水程式,在马麟及后继者的笔下,又有怎样的延展?从中国的山水发展看,有宋元之际的风格转变 (第10篇),而在东亚的绘画发展中,则直接提供了南宋都城临安西湖周边禅林画僧现成的绘画语言,半边一角、水墨淋漓,成为入宋日本僧人耳濡目染的印象。由宋宁宗帝师无准师范日本弟子圆尔辨圆从余杭径山寺携回京都东福寺的顶相,成为镇寺之宝 (第11篇),更预示着日本随后在室町时期出现的“五山文化”和朝野上下对南宋院体画和禅画的收藏,即所谓中国画“古渡”到东瀛。 尽管选文篇幅长短有别,行文风格各异,读者会对总体与专题的叙述,留下印象,就像观画,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根据各篇图版的取舍,有无相间,前后呼应,有概览,有细观,给读者一种变幻不断的阅读与视觉感受。好像学画一幅山水,读者经过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和阅读,可以 得到关于宋代艺术这幅长卷的大致印象。但《知宋·宋代之书画艺术》不像丛书中编年体的专题,也没有纪传体或纪事本末体的参考,所以,为了帮助读者整体梳理一遍已经看过的宋画长卷,尽管本书未能选录《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中《两宋绘画》由鉴定专家傅熹年写的两篇概论,但读者可将其作为了解20世纪后期综述北宋、辽、金和南宋绘画的重要参考。作为《知宋·宋代之书画艺术》的收官之作 (第12篇),我们承负责《宋画全集》 数码工程的刘九洲的慨允,以其 《宋画史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的导论来呈显这一领域研究在 21世纪的新走向,指出一个由大数据引发的现象,即“最近 30 年来,学术的专题化、细致化使得每一个小题目都可以写得非常丰富。”鉴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局限,这篇《两宋绘画新论》就如何从宋画的分类、代表作品、文献叙述进入到宋画本身,简要回顾现存叙述宋画的途径,点明其存在的方法论问题。最为典型的,就是当我们在发现任何一件宋画的时候,如果与上述《两宋绘画》两篇概论中所述名作互相比较,那是一定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会被引述为“赝品”,可这往往是与事实不符的。刘九洲从1200多幅存世宋画的原作和数码研究中,建构探讨“宋画应该是怎么样的结构”这一视觉命题的断代画史,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讲清楚宋代绘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把这个宋代绘画的‘千层蛋糕’每一层的特点都讲清楚。依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就可以鉴别所有的佚名绘画作品,激活大量沉睡的杰作,从而大大丰富宋画史。”这可以串联前面各篇的看点,再现王国维 《人间词话》用宋词概括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活在一个数码人文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高像素的视觉影像,回溯第二个千年前后的三百多年宋代艺术历程,何其幸运!尽管《知宋·宋代之书画艺术》是纸质出版物,等条件允许将切入电子版,更多精彩绝伦的宋人书画卷都可以逐一展示,相关的图像和人物、事件、理念,可通过跨文本链接,相互贯通。彼时,读者将在一个宋人创造的文化宇宙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与丛书其他专题比较,本卷体现的历史和艺术史之间的关系,以巨大的认知张力,激发读者体验“艺术之书”真实可信的独特魅力。本文选对关注艺术史学发展的读者有独特意义,它充分体现了 20世纪 50年代以来学科本身演进的历程,从宋画风格的研究,不断拓展到画意和图像学的考察,又从艺术社会史的探索,走向全球艺术史的新天地。随着数码工具和研究手段的日新月异,宋代艺术数据库的整体水准,必将为现有和未来的全球艺术史研究做出无愧于古人、无愧于今人、无愧于后人的贡献。它清楚地提示我们:宋画不仅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而且是世界艺术发展中的辉煌建树。这样的成就,是属于全人类的。 2022年夏稿于积学致远斋 2024年5月修订 1、*知宋书系* 浙江人民出版社“知宋”书系,邀请顶尖学者选编各方向经典论述,并增加导读、按语,以尽可能全面、前沿地向读者展示宋代的方方面面,引导读者探究宋韵文化的基本形态。 2、*本书内容* 《知宋·宋代之书画艺术》为浙江人民出版社“知宋”书系之一种,主要关注宋代书画艺术领域,旨在为读者打开了解宋代书画艺术全貌及特色的方便之门。 本书共选文12篇,既有名家之论,也有后学之作,兼具经典性与前沿性,研究范围涉及画史画册、金石鉴藏、画作研究、数码技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阐释深入,具有时代新意和世界视野。 主编围绕宋代书画艺术的价值,精心编写导言,分篇撰写编者按,有助于读者了解宋画,进而理解宋韵文化的精神实质,发掘提炼宋韵文化的当代价值。 3、*本书特色* 12篇精选文章,76张精美彩插,展卷即是《清明上河图》长折页,一本书带您读懂宋代之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