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禁区(21个你必须避开的沟通风暴)

对话的禁区(21个你必须避开的沟通风暴)
作者: (英)罗布·肯德尔|译者:冯沐辰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40
折扣购买: 对话的禁区(21个你必须避开的沟通风暴)
ISBN: 9787111567783

作者简介

罗布·肯德尔,肯德尔是一位***人尊敬的管理顾问和沟通领域的**人士。他在沟通领域拥有超过29年的培训经验,为许多**知名公司,包括美国运通、法国兴业银行和苏黎世银行业的高层做过沟通和变革管理方面的教练。 肯德尔在知名媒体均设有专栏,包括《**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智族》(Gp)和《心理月刊》(Psychologies)等。

内容简介

倾听的范围 沟通问题发生的根源通常在于只有一方努力。人 类是社交动物,而社交是双向的过程。被说教让人感 到反社交。我们需要倾听,因为我们知道不被倾听是 什么感觉。倾听行为可以被定位得很微妙,但是让我 们用三种并非倾听的行为来给“倾听”定义一个范围 。 1.假装倾听。我们都有能在别人面前做出准备 专心的能力。我可以在合适的时机点头,让对方觉得 我在倾听,可对他的话,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而是 在想着晚上吃什么、我怎么准备我的会议等杂事。如 果你让我重复你刚才说的话,或者询问我的意见,我 的形象就可能破灭。但即使这样,我也可以让你澄清 你*后的观点,给我自己争取一些时间,让画面*协 调。假装倾听,而非真实倾听的艺术可以成为有用的 手段,但是这并不导向健康的对话。 在一个相似的场景下,你遇到过有些**次遇见 的人,在互相介绍之后,你很难记住他们的名字?他 们告诉你他们的名字,然后你告诉他们你的名字。你 们握手,说见到你很高兴,你可以发誓你有听他们在 说什么,但是你就是没办法记起来他们到底是利兹、 玛格丽特还是杰米亚。 你就是没有在听,无论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有 许多场合,我们的注意力是被其他事情占据了,在这 些分心的时刻,我们可以大方地定论:这次对话中没 有倾听发生。 2.“正常”倾听。我们通常认为对话由一个人 说,另一个人听组成。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让我 们来看看拉维和米亚的例子。他们在进行一场关于周 末计划的谈话。这不是一次争论,但是他们都有打断 对方、抢对方话的习惯。 通常是这样:拉维在说话的时候,米亚在准备说 话;然后米亚打断他,在拉维准备说话的时候成为谈 话者;然后他切进来,因为他觉得轮到他说话了;然 后米亚又一次准备说话。谈话就是两个人轮流讲话, 这带来一个问题:到底谁在倾听? 当然,他们双方在某种程度上都在倾听,但很明 显是**随便的,而倾听变得随便的时候,关系也会 变得随便起来。如果这种对话的方式是他们主要的对 话模式,就会限制他们深入他们的关系。 有两个随便或者正常倾听的例子。 (1)有顺序地倾听前一个成型的观点。人脑有 能力在每一秒都接收大量的信息,但是它不可能消化 这么多数据。为了做到这一切,我们的大脑需要比脊 椎大许多,就像现在这样,大到脊椎没有可能去承* 这种重量。一个聪明的解决办法,就是依赖语言的存 储认知.所以大脑不需要持续地再调取信息。想象这 是一个计算机的缓存系统:通过存储一定数量的数据 ,计算机可以比搜索新信息快得多地提取信息。 不幸的是,这个解决方案有一个缺点。我们都会 发展出基于大脑存储认知的观点,然后在整个对话中 侧重倾听它。 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深刻展示这个观点的故事。 每一次他的儿子想要从他那里借钱的时候,他都会用 类似的声调说“爸爸”。他如此熟悉这个方式,以至 于他每次都会立刻意识到后面跟着钱的需求,或者他 这样认为。有一次,他的儿子又用这种方式跟他讲话 ,这个爸爸立刻皱眉翻白眼。他的儿子就嘟哝道“算 了吧”,然后走开了。直到当天晚上,这位父亲有一 个印象去问他儿子他要说什么。儿子回答说,我想你 知道我**在学校过得很糟糕。 有多少次我们错失了这样的生活机会,因为我们 忙着确认建立过的主观认知?确认一个观点比质疑一 个观点要容易得多,特别是那个人是我们亲近的人的 时候。 (2)自恋的倾听。一个男人在排队的时候遇到 了一个女人,然后他们开始了一段对话。这个男人不 停地把对话带向自己。到了晚上要离开的时候,他说 :“对不起,我一整夜都在谈论我自己。”这个女人 长出了一口气。“所以,”他说,“你怎么想我的? ” 这个小故事是一个**的自恋倾听的故事。我们 都会这样做。我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掌控一段对 话,这样我们就可以分享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果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这个模式中,谈话就会快速进入 支配者模式,*终会毁掉整段谈话的节奏和走向。 “讨论”这个词的词根恰如其分地来自“粉碎” ,有许多的对话都符合这个定义。一个理应直率的主 题变得令人沮丧的复杂和困难,看上去是进入了一个 不断开始又结束的重复过程。如果你是在一边喝酒一 边聊天,那并不会怎样,但是,如果这是一个有明确 目的的工作谈话,就是一个大问题了。P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