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应该知道的天文常识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冰心的秘密 美国公认的冰心研究的创始人是美国地质学教授兰韦思。他指出,地 球过去的秘密都隐藏在冰心中。因为北冰洋岛屿和南极洲大陆上的冰都是 由一层层积雪积压冷冻而成,其时间之长,保存之完好,都是树的年轮和 海底沉积物所比不上的。兰韦思从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取回了冰心进行研究 分析后发现:地球曾经历了7~8次重大的气候变化。原来地球的陆地都被 冰雪覆盖着,后来冰消雪化。2万年前,地球处在极冷时期,大气中的二氧 化碳含量极少。约1.3万年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开始增加,约在1万年前 可能由于火山活动的加剧,全球气温出现急剧升高的现象,陆地上冰雪也 就随之融化了。 地球的归宿 与其他炽烈的天体一样,太阳总归是会冷却下去的。因为它不断地向 空间倾泻能量,这种巨大的能流总会枯竭。与此同时,地球也会缓慢地冷 却下去。越来越多的水将冻结起来,两极地区也会扩展。最后,甚至连赤 道地区都会缺少足以维持生命的热量。整个海洋将冻结成一块坚冰,空气 也会液化,随后还会冻结成固体。不过,即使到了那个时候,地球也并不 会毁灭,冰冻了的地球还会绕着“死去”的太阳运转数不清的年头。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 地球日”活动,有数十万群众参与集会,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 的生活环境。 “地球日”活动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 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世界各地举行形 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 合国的肯定。此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绿色和平等国际环境组织的创办也和“地球日”活动有渊源关系。有 了“地球日”之后,“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响遍了全世界。 “世界环境日”的诞生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具有深远意义的 人类环境会议。全世界有113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经过讨论,与 会代表对会议提出的《宣言》草案进行了审议和修改,最终大会通过了《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并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大会后,于 1973年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世界气象日的来历 国际气象组织于1873年成立。1947年9月,该组织在华盛顿召开大会, 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国际气象组织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 。1950年3月23日公约正式生效。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为了集中进行 气象大宣传,使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各国气象部门对经济建设各方面作出 的卓越贡献,以及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情况,决定把更名日3月23日定为“ 世界气象日”。 世界能源的紧张趋势 目前世界能源总消费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等优质能源,工业化国 家的消费量竞占到4/5。煤炭可保持相当长时间的稳定供应,而石油供应前 景却十分严峻。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将在2020年以前采尽,中东的全部常 规石油储量可延续到2060年。天然气探明储量到2020年也将耗尽,加上附 加储量也只能到2060年前后。铀的大部分探明储量和附加储量将在2030年 以前开采完。到2060年发展中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也将出现紧张局面。 地球上的未开发资源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表面约有1/3的陆地属于未被开发区域。共有1039 块地域,总面积为4807万平方公里。它们的分布情况极不平衡,有将近41% 的面积属于北极和南极地带。这些未开发的区域分布在77个国家之内,其 中南极的1320万平方公里土地是最大的一块。苏联已经开发利用的土地面 积仅比未开发的土地面积多。700万平方公里,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占国土总 面积的33.6%。其后是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的格陵兰岛,中国。 地球的伤疤 在非洲东部的高原上,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断裂谷带,就像把大地撕 开似的。这条大裂谷南北纵向,长达6400多公里,宽为50~100公里;两侧 是高峻陡峭的悬崖,下面是深深的底谷。整个裂谷气势非凡,被称为“地 球的伤疤”。大裂谷地带气候温暖潮湿,草原辽阔,森林茂密,有着许多 野生动植物。这里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是非洲大象、非洲狮子、非洲豹子、 斑马、长颈鹿这些非洲特有动物的天堂。著名的“东非湖群高原”就位于 裂谷中部。30多个湖泊像断了线的珍珠,撒落在裂谷底部,水色湛蓝,波 光云影,构成了美丽诱人的“裂谷湖珠”仙境。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