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地理

广州历史地理
作者: 曾昭璇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99.20
折扣购买: 广州历史地理
ISBN: 9787218172699

作者简介

曾昭璇 著 曾昭璇 (1921-2007)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热带地貌学及华南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中国丹霞地貌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第四纪研究功勋科学家。著有《华南自然地理论文集》《岩石地形学》《历史地貌学》《岭南史地与民俗》等书籍,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

内容简介

海珠石(走珠石) 宋《南海百咏》称:“在湖(此字疑为河字之误)南,旧传有贾胡自异域负其国之镇珠逃至五羊,国人重载金宝,坚赎以归。既至半道海上,珠复走还,径入石下,终不可见,至今此石往往有夜光发,疑为此珠之祥。” 这段海珠石的美丽的神话,即今天珠江之名的来历。其实,海珠石和海印石一样,都是珠江河面上的一块巨大红色砂岩所成的礁石,不同的是海珠石是由粗砾岩和沙砾岩层组成,故特别能抵抗洪潮水力冲击。1936年笔者发现海珠石南面已被江水冲蚀成许多洼凹或深坑。1946年,作者测得红层走向为近南北走向,海印石并岸过程图(曾昭璇,1979年制) 海珠石并岸过程图。明代海珠石仍在南岸,嘉靖后并近北岸。(曾昭璇,1985年制) 倾向西,倾角20°—25°,小岛呈椭圆形,东西长100多米,阔50多米,在乐安新街口有木桥约十丈相通,称为海珠公园。内有民国海军总长程璧光铜像(1917年程氏护法南来,1918年2月遇难于此),即今总工会大厅前“开拓者”塑像处。岛上木棉成林,1963年仍留一株于长堤14号码头处。海珠石附近还有礁石,故设有浮标。砾岩层层面能顺洪水冲击,不至增加侵蚀力量。洪水顺岩面上滑过,减低侵蚀力,使小岛不致被蚀成暗礁。由石的存在,也反证珠江今天仍在侵蚀两岸陆地,扩大河床,两岸台地基岩石不断被蚀出露,如清代沿江仍有不少岩百矶头如黑石角等。 海珠石在明清以来都是游玩地点,如宋时李昴英读书其上,后捐赀赠僧监义建慈度寺,内有明万历丁亥(1587)造观音像碑,寺内有文溪祠,清初还有得月台。雍正九年(1731)加建文昌阁。嘉庆时,寺旁有古榕十余株,四边蟠结,舟荫其下。另据《南海县志》,清初曾筑为炮台,并传到清末、民初。如在同治《南海县志》,即载为海珠炮台所在。但当时海珠石已日渐因城南淤积而靠近陆地了。 海珠石连及陆地是1930年以后的事情,因沿河最繁华地区地价最高,故把海珠石和大陆相隔的狭窄汊道填平,把长堤弯入一段拉直,筑新堤由爱群大厦直到天字码头。于是海珠岛的南缘,变成了新堤的一段。新填地段建立了十五层的爱群大厦和工会大厦(即胡文虎万金油大厦)等。海珠岛即今总工会大厦以西前后马路夹着的一小块地方。海珠岛的消失,可以说明珠江河道已比古代缩狭了一半以上。因宋代海珠石是在“海南”的,偏近南岸。今天由惠福路到沿江西路正是珠江主流所在。 一、曾昭璇在地理学领域造诣深厚,在撰写本书时,综合文献记载,做了大量的田野勘查、核实工作,考证广州历史地理;他也是国内外知名的地图学专家,书中收录了他考证后绘制的大量广州古城的地图,这也是本书在地理历史类的书籍中最为突出的特色。 二、本书硬皮精装,装帧用纸精美,内容充实有分量,值得岭南文史相关研究者、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