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历史在民间

真历史在民间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真历史在民间
ISBN: 9787513903578

作者简介

梁晓声,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一位红卫兵的自白》《年轮》《浮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忐忑的中国人》等,至今仍坚持纸笔写作,创作了小说、散文、杂文等1600余万字。

内容简介

诚然,除了白色,任意别色的布、纸、皮革、染 料都可使玻璃映出影像。 但只有水银能使效果最佳。 故——有时看历史中的女人们是怎样的,听女人 们的当年话语,有助 于想要了解从前的男人们更清楚地认知以往岁月…… 我的书《郁闷的中国人》里有一篇文章,叫《国 与国的竞争就是女人 和女人的竞争》,那篇讲的是近10年的中国女人。这 次,我索性把近半世 纪的女人全都写出来。 用她们之眼看中国,或许能知道得更多。 一、羡慕、嫉妒,但少见恨 我以少年的眼所识之女性,当然皆20世纪50年代 的女性。 哈尔滨市当年的市区主要是道里区和道外区,当 年南岗区还没成为主 要市区,动力区也还没成为主要重工业区,香坊区乃 城乡交界地。 道里区是哈尔滨最有特点的市区。一条马蹄石路 直铺至松花江畔,叫 作“中央大街”。两侧鱼刺般排列着十二条横街,叫 作“外国”一至十二道街。 因是早年俄人所建所居,因得“外国”之名。少年时 期的我,家在道里区。 但不是在道里区的中央大街那一带,而是在距中央大 街三四站路的偏脸子。 哈尔滨市早年有几处老居民区,偏脸子便是之一 。这些老居民区。几 乎一概为沙土路。路两侧挖有夏季流水的沟,叫“阳 沟”。“阳沟”乃相对于“阴 沟”而言。阴沟之上铺木板,人可行走。至我少年时 ,阴沟已基本不存在了。 老居民区只剩阳沟了。 一条条阳沟后,便是一排排临街的住宅。而临街 的窗,都用木板障子 围着。木板障子其实便是栅栏的一种,只不过比栅栏 高,不那么整齐美观 罢了。木板障子使城市里平添了几分乡村的景味儿, 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 自然,用木板障子围成的临街园子里,皆有树、花和 草生长着。有些木板障子, 原先肯定也曾美观过。木板的上端,锯出齿形,或更 好看的桃形、方块形。 天长日久,渐渐地朽了,缺断了,于是补以不美观的 、带皮的、长短不齐 宽窄不一的杂木板、木条,也就只有叫“板障子”了 。故板障子也可以看 做“栅栏后”。 修栅栏是俄人的乡村居住习惯。富裕的俄人,早 年居中央大街一带。 不太富的和穷的,早年居偏脸子一带。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向苏联遣送了 一批俄人。于是那些住宅易主,成了许多中国人的家 。栅栏也罢,木板障 也罢,当然都是为了家的严紧,不致使人站在路上一 眼从窗户望进屋里去。 阳沟上每隔几米,便有小桥。叫小桥未免夸张, 其实是过踏板。从板 上过阳沟,迎面往往便是院门。那院门也皆为俄式的 ,大门上开小门。入 了院门,就等于入了一个城市小“部落”。少则四五 户,多则七八户、十几 户,异姓而居。和北京异姓而居的四合院的情形一样 。俄人住时,一般都 是一院一户。中国人住时,就一院多家了。好比北京 的四合院,原本也基 本上一院一户。既然异姓而居,便有公共义务。如轮 流着每晚几点关大门, 天亮几点开大门。如雨季共同疏通阳沟排水,冬季共 同清雪。 我少年时期,那些院门大抵已朽损,但毕竟还都 能算是门。 也有一院一户的,非普通百姓人家可向往,是政 府部门的小官,科长、 副科长的家。再稍大点儿官,绝不至于住偏脸子。或 新中国成立前的殷实 人家,院子房子是早已买下的,属私产。当年偏脸子 属私产的院子不少, 约占一半。故许多人家之间的关系,不但是邻居,又 是房东和租户的关系。 就是在如此这般的一条条街上、一座座院子里、 一户户人家中,我的 少年的眼和心,观察过、亲近过老年的、中年的、青 年的各式各样的女人, 也领略过与我同龄的少女们的风情。有的是小知识分 子之家,有的是工人 之家,有的是小干部之家,有的是小贩之家,有的是 被“共产”了的富人 之家或被“合营”了的小业主之家。有的人家在街头 开爿小小的杂货铺维 持生活;有的人家在街尾开修鞋铺、理发亭;还有的 人家靠男人收破烂儿, 女人夏天卖冰棍儿、冬天卖糖葫芦养家糊口……总之 ,没上层人家,但有 最底层人家。没太富的人家,但有很穷的人家…… 我的少年的眼和心,观察过、亲近过的,便是这 些人家的母亲们和女 儿们——20世纪50年代,中国平民和贫民人家的母亲 们和女儿们。 先说那些是母亲的女性们。她们当是我母亲的同 辈人,年龄在40岁 左右。年轻的三十七八岁,年龄大些的四十五六岁。 她们不仅是那条街上, 而且是偏脸子干家万户的人数最多的母亲。看来,中 年母亲是任何一个时 代母亲群体的主要成分。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