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智慧(精)

中华的智慧(精)
作者: 程宜山//刘笑敢//陈来|编者:张岱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38.50
折扣购买: 中华的智慧(精)
ISBN: 978710112702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前 551),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春秋末年鲁 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是中国 古代*重要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大政治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远祖是商代贵族的后裔,但孔子出世时, 他的家族已经破落贫贱了。传说他容貌奇特,头顶中 间低四周高,身长9.6尺(合今2.2米),当时的人们 都叫他“长人”。据说他自幼喜欢传统的仪礼制度, 和小朋友玩耍时经常摆上几案和食器,演习典礼仪式 。他十五岁时就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决心学习关于社 会人生的根本道理,但他并不轻视实际工作。他当会 计(委吏)时管理账目很认真;他当管理牛羊的小官 (乘田)时工作也很负责。 大约三十几岁时,孔子就开始以讲学为业,他不 一定是当时**的创办私学的人,但他是**个大规 模地招收弟子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招 收学生不考虑社会地位,所以他的学生中既有贵族子 弟,也有许多贫贱之士。他的学生很多,传说他一共 收过三千弟子,其中成就突出的就有七十二人,如子 路(仲由)、子贡(端木赐)、子渊(颜回)、子游 (言偃)、子夏(卜商)等人成就都比较显著。孔子 曾整理了许多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并以《诗》《书 》《礼》《乐》《易》《春秋》等书教授弟子,这就 把以前贵族所专有的文化学术传授给了一般平民,打 破了贵族对学术文化的垄断。孔子的教育重点是培养 德行,陶冶性情,鼓励学生闻道济世。他与学生的许 多问答都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这就推动了庶人参 政,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 和教学生涯中,孔子及其弟子逐渐形成了一个社会影 响很大的儒家学派,揭开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 。 孔子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他一直想寻找机会直接 参与政治活动以贯彻他的政治思想,但他直到五十岁 才有机会担任鲁国的中都宰,是国都境内的公邑长官 。他干得比较出色,很快就被提升为司空(掌管工程 ),不久又被提升为司寇(掌管司法狱讼)。但是贵 族集团的内部矛盾和他们的私利是不允许孔子**实 施他的政见的。孔子认清这一点以后,就带着弟子离 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在十四年的游历中,他发表 了不少政见,但没有*到统治集团的重用,晚年回到 鲁国后便把精力**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直至病终 。 有关孔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春秋左传》中也记载了孔子的一些言论和事迹。在孔 子哲学中,*高范畴是天,天是人事的*高决定者。 孔子说过:“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 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 子罕》)他这里所说的天似乎是有意志、有智慧的。 据此,曾经有人将孔子的哲学定义为唯心主义的。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