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刘小川修订版)

苏东坡传(刘小川修订版)
作者: 刘小川 著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4.80
折扣购买: 苏东坡传(刘小川修订版)
ISBN: 9787570237777

作者简介

刘小川,四川省眉山市人,中国传记文学领军作家。主要作品有《品中国文人》(全六卷)、《刘邦传》《李清照传》《李煜传》等。曾获多项文学大奖。

内容简介

第三章 北宋的大人物 1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初,三苏父子走一百多里路去了成都。 此间,以京官户部侍郎的身份坐镇益州府的,是一个叫张方平的北宋大人物。 金陵人张方平有两渴:嗜酒如渴,求贤若渴。 他身边的人,如果听到他的金陵土语:渴啦。他们便会送上美酒,而不是奉上香茶。张方平五十岁仍是百杯不醉,当年他在汴梁与“醉翁”欧阳修斗酒,请龙图阁学士包拯做裁判,整整斗了一百杯,未见高下。双方都憋足了气,斗酒长达三个时辰,闹得很不愉快。他二人曾于庆历年间因政见不合而翻脸,包拯设宴调和前嫌,不料两个犟男人喝成了斗鸡眼儿。“观斗”的官员评价说,张方平个头甚大,比欧阳修高出一尺,腰围大了三圈,所以,当以欧公为胜。张方平大叫不公,也不管那德高望重的黑脸包大人,当场拂袖而去。 张方平到成都,军政两摄,要务甚多。其中一件大事,是为朝廷选拔人才。蜀地向来是藏龙卧虎,但“蜀人不好出仕”,必须把人才发掘出来。张方平早听说眉山有个处士叫苏洵,苏洵还有两个天才儿子。处士就是民间有才华的读书人。朝廷希望“野无遗贤”,寻觅处士是地方长官的职责之一。 朝廷重臣张方平亲自写信,邀请苏洵去成都。苏家三父子的机会来了,而且来得正是时候:苏轼、苏辙这几年已做足了应试的功课。苏洵让家人传阅了这封重要信件,他自己倒不露声色。 程夫人非常高兴,催丈夫早日登程。公公苏序当年讲的三种光,现在终于落到了实处。张方平是个大人物哩,人称张侍郎,他修书相邀,言辞诚恳,颇有礼贤下士的古风,眉山城里的人奔走相告呢。不独苏洵脸上有光,程夫人也是喜色连连。她再累,心里也受用啊。 苏家有了喜事,贺客盈门,苏洵像父亲一样宴请宾朋,七盘八碗的,银子花得如同淌水,却唯有程夫人清楚,家用已是入不敷出。 苏洵迟迟不动身,妻子催他时,他说:见张侍郎不能随便见的。 三父子上成都,马车需有一辆,盘缠要有若干,穿戴不能让惯于挑剔的成都人笑话,还要为张大人精心挑选一份礼物,表明眉山的书香门第识得礼数……所有这些事儿,都由程夫人亲自张罗。而苏家的三个男人日后还将去汴梁,花销更大。 程夫人喜着,忧着,劳累着。这两年她的身体不大好。 而苏洵是唱着歌朝成都进发的。他对两个儿子说,古代贤士出山,要击节而唱。蜿蜒而颠簸的官道上,苏洵和苏轼轮番歌唱,苏辙远眺初春时节平原上的风物。 到了成都,马车直奔益州府衙。张方平闻讯后,以贵宾礼亲自迎到大门外。 一席长谈之后,这位翰林大学士对苏洵青眼有加,当即表态,要上书朝廷,推荐苏洵做成都学官。“勿谓蜀无人,蜀有人焉,眉山处士苏洵其人也!” 苏洵的兴奋度可想而知,须知他眼下连个举人都不是。四十几岁的人,屡考不中,倒是锐气不减。真正的处士有这气派。他谈起战国时的孟子、韩非子,口若悬河,目透精光。张方平是何等眼力的人,何况他又是高官。高官能帮助乡野高人。当苏洵征求他的意见,苏轼、苏辙是否先考州试,再入京考进士,张方平摆摆手说:贤侄轼、辙,不是寻常之人,宜越过州试,直接进京参加礼部的考试,一考定前程,免得耗费大好光阴。 三苏父子大喜过望。 直接进京应考,须有高官举荐。而张方平这样的大人物,一般书生想要见一面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请他写荐书。成都官绅子弟众多,“游士”成群结队。张侍郎有好贤之名,大量游士就围着府衙的高墙转,寻找机会。其中不乏携重金走后门的,走不通。更有自以为才高八斗的,呈给张侍郎的文章却如同泥牛入海。于是成都的有钱人家盛传:张方平这个人不好对付,他只看真才,不看真金。 张方平凭借多年的经验,对游士比较警惕,对处士怀有好感。 游士要游,处士要“处”。后者一般都显得矜持,念书真用功,不会把精力花在腿上和嘴皮子上。苏洵早年也是典型的游士,后来渐渐不游了,到四十岁,他一“处”就是六年,读破万卷书。恰好在此时,他遇上看重处士的张方平。 有些处士处了一辈子没人知道,由于多种原因而功名无望。苏洵先做游士后做处士,他的游与处都发挥了作用。张方平年前写信邀请他,他没有马上赶赴成都,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大约不止两个月。张方平写道:“久之,苏君果至。” 眉山处士苏洵,倒是真能处的。蜀人管这叫稳得起。稳个十天半月显然不够。眉山这边的苏洵稳起,“稳坐钓鱼台”,而成都那边求贤若渴的张大人就会着急。苏洵读书主攻《战国策》,对春秋战国策士们的成功术了如指掌。 苏洵是游士、处士、策士的三位一体。 而张方平在成都,对三苏父子“待以国士”。国士就是国家级的人才了,只等金榜题名,便可踏上通往士大夫的道路。 张方平所讲的国士,并非一句客套话,国士会享受国士的待遇,三苏父子在成都的吃住行皆有讲究,“出有车食有鱼”,入住贵宾馆。两兄弟还长得一表人才,英气勃勃,今日打马去武侯祠,明日又坐车去拜谒杜甫草堂,顺便看看王建墓、玉局观、摩诃池、文君琴台、薛涛故居,他们在成都真是出尽了风头。 游士们不高兴了,许多游士在“大城市”游了很久还是游士,三个从眉山来的“乡巴佬”“县老表”,倒成了万众争羡的国士。 苏辙写诗感慨:“成都多游士,投谒密如栉。纷然众人中,顾我好颜色。” 张方平送给苏洵一辆从金陵带到蜀地的轺车(轻便小马车),以便他父子随时到成都。 三苏回眉山,坐等好消息。 可是朝廷的批复累月不下,苏洵担任成都学官的事悬而未决。老苏陷入郁闷,居家闭门不出,苦着一张脸。 1.千古文人的至高典范,精致旷达的理想人格; 2.百万畅销书《品中国文人》作者刘小川精品力作; 3.重现一代大文豪、艺术家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