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6年级配套)/课本作家带你读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历任北平市立十七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师,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山东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北人民行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其“人民艺术家”称号。著有《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内容简介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 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 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 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 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 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 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 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 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 处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 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 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 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 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 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 ,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 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 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 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 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 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 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 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 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 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 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 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 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 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 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 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 ,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 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 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 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 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 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 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 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 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 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 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 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 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 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 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 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 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 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 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 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 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 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 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 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 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 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 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 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 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 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 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 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 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 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 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读了《草原》一课,不 知不觉就将自己置身其中。 我仿佛感受到了如诗如画、 美丽辽阔的草原,仿佛看到 了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盛 情地款待我们,仿佛听到了 他们与我们依依惜别时的话 语。 《草原》这篇课文是由“ 人民艺术家”兼“语言大师” 老舍写的。课文的描写顺序 是地点转换顺序。记叙了老 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 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 及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 迎、盛情款待的情景,表现 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 深厚情谊。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 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景, 以及对草原美景的感受。第 二自然段写蒙古族人民隆重 而热烈地迎接远客的情景。 第三自然段写蒙古包外主人 与客人相见的动人场景。第 四自然段写蒙古族同胞盛情 款待客人的场面。第五自然 段写主客联欢并话别的情景 。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 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那 么……那么……”的句式写出 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的感 受,这让作者无比喜悦,所 以他总想高歌一曲。作者由 景生情,直接表达了自己初 见草原时的喜悦之情。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这一句是本 段的中心句,写出了草原辽 阔碧绿的特点,而“一碧千 里”又写出了草原绿的范围 之大。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 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 的小诗。”这句话用两个“既 ……又……”写出了作者第一 次置身草原之中的感受,“ 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 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 丽的小诗”。这里与课文第 一自然段中的“想高歌一曲” 相呼应。直抒胸臆的语句, 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的 那份喜悦与愉快。 “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 话是本文的中心句,表达了 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 情厚谊,而这也正是文章的 主题。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 民之间的情谊这么深,怎么 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 在夕阳下的无边无际的大草 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也 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 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课 文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 处洋溢着蒙汉情深的味道。 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 皆是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 已,难舍难分。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