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即命名/述而批评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看来缺乏姿色的故事,实则染有现实最深的底色 ——无奈的,平淡的,落寞的,困扰的。通过“我” 与王二的几次巧遇对王二经历的间接表现,隐去了王 二作为第一被叙述对象,直接现身的许多机会,这构 成一种引人联想的修辞和隐喻——多数人,都是在不 为人知的地方,淡淡生活,他们个人的奋斗、挣扎、 浮沉,终究要悄无声息地与尘土同归沉寂。而这巧合 ,用迈克尔·伍德的话来说,也是一个隐喻,它“不 是为人物而设置的,而是为我们体验生命的秩序和无 序设置的”。 《补天余》令人着迷的地方,并不只在于这往地 下沉潜的力量,而在于与之对应的,有一种向上飞升 的格调。“我”看似只是一个讲述者,但“我”与石 头的渊源却有着耐人寻味的隐喻色彩。小说以古城的 村子、古城墙和老戏台起首,“我”这个古村的老师 ,在学校放假时操场的摆摊上闲逛。当戏台上的戏唱 到“雪花儿晒干我要二斤”时,“我”发现了王二的 石头摊子;在选了几块石头回宿舍把玩时,越看越兴 奋,觉得“它们带来种远方别样的气息”;而关于“ 补天余”这个看来古怪的文题,作者如是破解:“( 我)兴奋之余睡不着,听见老鼠又在咬东西,便抓起 本苏东坡诗集,随手一翻,看到‘突兀隘空虚,他山 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顿时有种莫名 的伤感,于是穿上衣服,来到戏台上。这时整个校园 里的灯火都熄灭了,戏台隐藏在黑暗中,偶尔有种奇 怪的声音响一下,像睡不踏实的老人。我隐藏在黑暗 的戏台上,像没有观众的主角。下面的操场被月光染 得一片雪白,远处是灿烂的星空,‘君看道旁石,尽 是补天余’。‘补天余’,我用脚尖一笔一画写这几 个字。” “补天余”的提法,有一种遗世的古感,而石头 ,在此刻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杨遥的笔法是隐忍节 制的——我们忍不住低头审视自己和四周,好像彼此 都堪比这“道旁石”,但抬起头,又觉惘然。这种淡 然让小说从一种永恒而抽象的关系来描写我们与这个 世界的种种。这小说如印象派的绘画,细节处用笔触 堆砌描摹,但终极目的是将这些笔触隐人大背景,以 氤氲出蛰伏在混沌与清晰间的物象或是风景。 在侧面讲述王二贩卖石头的失败经历时,古戏台 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它仿佛承载着作者的终极意念, 我们向上望去时,他站在那里对我们淡淡地笑。人乎 生活的琐碎,又出乎人生的哲理,这个平淡的故事, 读来并不寡淡,反倒散出悠长的余味。 或许,这就是一些评论者认为杨遥的小说是指向 现代主义的缘由——象征的意味被埋在现实的记叙中 。杨遥的许多作品都是用这种风格围起自己的世界, 他似在寻找一种自足,以对抗现实的虚无。只是有的 作品,尤其是一些从第三人称角度叙述的作品,往往 用力过猛,而一旦“象征”太过明确,作品的气韵反 而会受损。杨遥比较成功的作品,恰恰都是“隐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