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民国名家史学典藏文库](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1015/22/20211015224129436.jpg)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7.90
折扣购买: 中国民族史/民国名家史学典藏文库
ISBN: 9787503454646
第一章 总论 此书凡分十二族,今各述其大概如下: (一)汉族 此为最初组织中国国家之民族。其语 言、习俗、 文化等,皆自成一体,一线相承。凡世所称为中国民 族者,皆以 其能用此种语言,具有此等习俗文化而言之也。此族 初居黄河流 域,渐向长江、粤江两流域发展。其开化之年代,今 尚不能确 知。据史家所推算者计之,则其有史时期,当在距今 五千年前 后。中国确实之纪年,始于共和元年,在公元前八百 四十一年。自此以 前,据《汉书·律历志》所推:周尚有一百九十二年 ,殷六百二十九年,夏 四百三十二年,为公元前二千零二十四年,即民国纪 元前三千九百三十五 年,更加巢,燧,羲,农及黄帝,颛顼,帝喾,尧, 舜等,事迹较可凭信 者,必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也。其为故居此地,抑自他 处迁徙而来。今 亦未能确知,其奄有中国本部,盖定于秦、汉平南越 开西南夷之 日。自此以后,其盛衰之迹,即普通中国历史,人人 知之。其与 他族交涉,则述他族时可以见之。故述此族之事,即 至此为止。 (二)匈奴 此族当前二世纪至纪元一世纪时,据 今内外蒙 古地方,为中国之强敌。一世纪末,为中国所破;辗 转西迁,直 至欧洲为止,与中国无甚交涉矣。其人居中国内地者 ,四世纪之 初,乘中国内乱而崛起。是为五胡中之胡、羯,十六 国中之前后 赵,约五十年,大为冉闵所屠戮,遂骤衰,其遗族浸 与汉族相同 化焉。此族自周以前,盖与汉族杂居黄河流域,详见 篇中。此时 今内外蒙古之地,盖极地广人稀;错处之种族虽多非 尽此族,实 无一强大者。故中国当未统一之前,无北方游牧民族 侵掠之患, 实天幸也。 (三)鲜卑 此族似即古所谓析支,散居中国之北 。秦、汉 时,则在今辽、热之间。盖南限于燕所开上谷、渔阳 、右北平诸 郡,西限于匈奴也。更东则为貉族。中国人称为东胡 。公元前一二 世纪之间,为匈奴所破,余众分保乌桓、鲜卑二山, 因以为名。 二山所在,今不能确知,然必满、蒙之间,所谓内兴 安岭之脉 者。乌桓在南,鲜卑在北。汉武帝时,招致乌桓,居 于上谷、渔 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助汉捍御匈奴。 自此乌桓与 汉较亲。一世纪末,匈奴亡。鲜卑徙据其地,而臣其 遗落,由此 大盛。至二世纪后半,遂与中国相抗衡。然未久复衰 。惟其部落 分布仍甚广。乌桓当二世纪后半,其大人亦颇有桀骜 者。三世纪 初,曹操袭破之于柳城。自此不能复振。然后此崛起 之鲜卑,核 其地。实多前此乌桓所据。故予颇疑鲜卑为其种族之 本名,乌桓 仅其分部之号;柳城战后,非乌桓自此遂亡,乃皆改 从本名耳。 此族分布既广,故五胡之乱,乘时崛起者颇多。前后 燕、西秦、 南凉、拓跋魏、宇文周皆是。高齐虽自称汉族,风气 实同鲜卑, 亦不能视为汉族也。两晋南北朝之世,此族之兴,始 于慕容氏之 据辽东西。事在三世纪末叶。至五八一年,隋代宇文 周,而其在 中国割据之局始终,其人亦大抵同化于中国。而其种 落,仍有居 西辽河上游流域者,是为奚、契丹。公元十世纪之初 ,契丹崛 起,尽服漠南北;声威西至西域;又东北灭渤海;南 割燕云十六 州。至千一百二十五年,乃为金所灭。自东胡之强至 此,盖千三 四百年,其运祚,实远较匈奴为久也。 (四)丁令 此族在今日,中国人通称为回,西人 则通称为 突厥,皆其后来之分部。其种族之称,实惟丁令,异 译作敕勒, 亦作铁勒。地在匈奴及西域诸国之北。自贝加尔湖附 近起,至咸 海、里海之北,成一弧形。鲜卑侵入内地后,此族踵 之而据漠南 北。公元四世纪前半,北魏与柔然,争斗最烈。柔然 虽鲜卑分 部,其所用,实皆丁令之众也。五世纪中叶,柔然衰 ,而此族之 突厥盛。自此或与中国为敌,或则臣服于中国,至七 世纪初乃 亡。而其同族回纥又继之。至八世纪初叶,乃为黠戛 斯所破。自 此弃漠南北,居河西及天山南路,以至于今。以上所 述,为此族 之居东方者。其居西方者为西突厥。六世纪中叶,为 中国所破: 后中国之威力衰,则臣服于大食,然其种落仍在。大 食衰,此族 复多崛起者。元世,人居中国者不少焉。 (五)貉族 东洋史上,汉族而外,当以此族程度 为最高。 古所称东方君子之国者,实指此族言之。其根据地, 予疑其本在 辽、热、河北之间,自燕开五郡,乃为所逐,奔进塞 外。于是此 族名国,在今吉林西境者有夫蜍;其南下朝鲜半岛者 ,为高句丽 及百济。夫馀亡于三世纪之初。而句丽、百济,日益 昌大,终成 半岛之主人焉。此族文化,酷类有殷,盖受之箕子。 古代之朝 鲜,断不能在半岛,盖亦随燕之开拓,而奔进于东者 也。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