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隋唐史
作者简介
萧文子,原名肖伟,男,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好读书,喜动笔,醉心研究中国历史多年,有其独到见解,相关历史类作品常见于各类杂志、报刊。 代表作:《简读宋朝史》《简读隋唐史》
内容简介
书摘 杨坚代周立隋朝 与南北朝诸多政权类似,隋朝同样是由权臣代主自立而建。 隋朝开国之君杨坚,据说祖籍弘农郡华阴县,是东汉太尉杨震后裔,当然,这极可能是其在立国后伪托,以证明自己血统高贵根红苗正。 其实杨坚真正的政治资本源于他的父亲杨忠。 杨忠跟从宇文泰参加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因作战勇猛又颇有将才,深受宇文泰器重。宇文泰在西魏掌权二十余年,杨忠在与东魏、南梁作战时军功卓著,位至大将军,都督十余州兵马,并被赐姓“普六茹”氏。北周取代西魏立国后,杨忠成为征讨北齐的主帅,更积功升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随国公”。568年,杨忠病逝,杨坚袭爵成为随国公。 杨忠还为杨坚选了一个好岳家,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正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第七个女儿。请特别留意独孤信的女儿们,他的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妻子,他的四女则嫁给另一位柱国大将军李虎,即唐高祖李渊的祖父。从这些联姻可见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之深,民族对立与纯血的统治者一样,都将不复存在。此后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便嫁与周宣帝宇文赟,使他成为周室外戚。 然而,家族背景只是杨坚崛起的外因,他本人的素质才是奠定隋朝基业的决定因素。 像史料记载的许多皇帝一样,杨坚生有异象,出生时“紫气充庭”,“头上角出,遍体鳞起”,这些鬼话爱信不信。不过他的外貌的确大异常人,“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上身长下身短,更奇特的是手上有“王”字纹理——这应该瞎编不出来。就连雄才大略的宇文泰见到他,也不禁感叹:“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后来陈后主陈叔宝看见杨坚画像,更惊骇说:“我不想看见此人。” 除了外貌奇特,杨坚还具有三大成功要素。 第一是心理素质过硬。 因父亲杨忠的缘故,杨坚从小在政治军事上便得到历练,遇事极沉得住气。 天生奇貌,使杨坚每每受到北周皇帝猜忌。周明帝宇文毓即位后,曾安排相士赵昭给杨坚看相,赵昭本来同杨坚交好,便对明帝说他最多不过做个柱国大将军,方才打消明帝疑虑。大冢宰宇文护掌握朝政大权期间,多次想加害杨坚,幸得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才得免遇害。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齐王宇文宪、内史王轨都曾进言说杨坚“貌有反相,请早除之”,好在宇文邕并不信这一套,还将杨坚长女聘为太子妃,与他结为儿女亲家。 最大的考验来自杨坚的女婿、周宣帝宇文赟,他即位后,杨妃晋位皇后,杨坚也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因为杨坚在朝野声望越来越高,与宣帝政见也有很多不同,宣帝对他极为疑忌,曾多次在生气时对杨皇后说:“必族灭尔家!”还曾在说这话之后召杨坚进宫,并预令左右,只要杨坚容色有异,立即将他杀掉。杨坚进宫后,始终神色自若,宣帝只好作罢。 无论哪个皇帝在位,杨坚都遭受猜疑,随时有杀身灭族的危险。而他明知身在虎山,却必须几十年如一日若无其事颜笑如常,没有超强的自信、镇定和忍耐,怎能办到? 第二是善于收聚人心。 杨坚每遇有人加害,便总有重量级人物出来为他说话,这当然与他长于识人善于交结密不可分。除却相士赵昭和大将军侯伏、侯寿这几位帮他度过险关的人物,北周一大批重臣将领如刘昉、郑译、李德林、李穆、梁睿、高颎、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等都甘愿为杨坚效命,更重要的是,这批人有的足智多谋,有的能征善战,为他代周立隋乃至统一天下起到了巨大作用。 580年,周宣帝宇文赟病危,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便假传诏旨,引杨坚入朝“辅政”,并“总知中外兵马事”。五月,宣帝病逝,年仅七岁的太子宇文阐继位,是为周静帝。杨坚受封左大丞相,成为北周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在朝中众望所归,执掌大权后的杨坚又开始收聚民心。此前宣帝制定《刑经圣制》,多苛政和严刑峻法,百姓生怕触犯刑律,整日诚惶诚恐。杨坚废除苛政严刑,清简法令,还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百姓莫不为丞相的善政感到高兴,真可谓“天下归心”。 第三是果断剪除政敌。 政治人物不能简单以道德标准评价。 隐忍多年才执掌大权的杨坚无疑是想当皇帝的,但他并未像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诸多篡位者那样猴急,而是先铲除了朝中政敌,做足了充分的政治准备。 首先是可能生变的宗室诸王。杨坚以千金公主将远嫁突厥和亲为由,召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入朝,五王听命进京。这些人在各地位高权重,但到了皇城就相当于剪除了羽翼爪牙,只能听任杨坚摆布。 说起来,北周皇族这伙姓宇文的,肯定不愿让江山落到杨坚手中。雍州牧、毕王宇文贤便与宇文招等五王密谋,准备起事。杨坚眼线极多,很快掌握信息,将宇文贤捕杀,却又隐瞒下五王的罪行,还给他们“剑履上殿”的特权,好让他们安心。 此时杨坚还不想将这伙宗室赶尽杀绝。可“树欲静而风不止”,赵王宇文招等人还想谋杀杨坚,在家中埋伏甲兵,邀请杨坚宴饮。杨坚携着酒肴慷慨赴宴,幸得大将军元胄舍命保护才全身而退。 逃过一劫的杨坚找到口实,撕破老脸将宇文招等宗室诸王尽数诛灭。 此时杨坚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部分忠于北周的将领还想挽救危亡。580年六月,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起兵反抗杨坚,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司马消难和益州(今四川成都)总管王谦先后起兵响应,南陈也趁火打劫发兵攻周。 杨坚迅速组织反击,派遣韦孝宽攻尉迟迥、王谊攻司马消难、梁睿攻王谦,同时命贺若弼对付南陈军。不到七十天时间,四路军马全面获胜,尉迟迥兵败自杀,王谦被部将所杀,司马消难逃往南陈。 消灭政敌后,杨坚上位只剩时间问题。 581年二月,杨坚接受其外孙周静帝“禅让”,即皇帝位,定国号“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宣布大赦天下,隋朝正式立国。 据说“隋”这个国号来自杨家“随国公”的封号,杨坚认为“随”有走的不祥之意,遂改之为“隋”。这个王朝在已统一北方的北周基础上建立,过程并未大动干戈伤筋动骨,且在杨坚统治下国力日益增强,与南方日落西山的陈王朝形成鲜明对比。 隋文帝杨坚将如何统一南北?他又将把在长期乱世中建立的隋朝领向何处? 攻灭南陈,统一天下 做好经济和军事两方面的准备后,攻伐南陈统一全国便成了顺理成章的工作。 就当时全国形势来看,南北长期对峙,不仅使人民遭受战争割据之苦,也严重阻碍了双边的经济文化交流。原本少数民族南下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在杨坚建立隋朝后,北方重归汉族统治,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再看大江南岸,陈朝后主陈叔宝奢侈荒淫不理朝政,只顾与贵妃张丽华和龚、孔二贵嫔等美人游冶享乐,修建起富丽堂皇的临春阁、结绮阁和望仙阁供妃嫔们居住,又常与朝臣通宵达旦地宴会,这样腐朽的统治,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故江南人民大都期盼陈朝灭亡南北统一。 文帝对南陈人民的苦难深有了解,他曾对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这虽是拢络人心的话,却也充分展露出他统一南北解民倒悬的决心。 为讨伐南陈,隋朝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采用高颎的办法,消耗陈朝国力。 开皇二年(582),文帝曾命长孙览率军攻陈,因陈宣帝陈顼恰于此时去世,故以“礼不伐丧”的理由班师。这次进攻无果,却摸清了陈朝的虚实。文帝向高颎征求灭陈之计,高颎经过深思熟虑,指出“江南土热,水田早熟”,建议趁陈朝收获季节,发动少量兵马做虚张声势的佯攻,让其屯兵防御而耽误收获,如此再三,使其对佯攻习以为常,到我方真正集结部队大举进攻时,他们也不会察觉异样,从而使我军可轻易渡江作战。此外,江南常用竹茅修建房舍,又没有地窖,我方秘密派人纵火焚烧,待其重建,又再烧掉,用不了几年,其财力将消耗殆尽。 文帝采用高颎的办法,果然使陈朝国力日益凋敝。 其次是灭掉西梁,扫清伐陈障碍。 西梁原是南梁政权的一个分支。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萧衍之孙萧詧得西魏之助,于襄阳称帝。西魏灭掉萧绎的梁朝后,萧詧迁到江陵(今湖北荆州),是为西梁。西魏、北周时期,朝廷没把西梁政权当回事,只在江陵设一总管,监督西梁事务。 开皇七年(587),时任西梁皇帝萧琮(萧詧之孙)到长安朝见文帝,文帝将他留在朝中不予遣返,并派大将崔弘度率兵进驻江陵,就此废去西梁政权。 再次是做好水战准备。 开皇六年(586),虢州(今河南灵宝)刺史崔仲方上表奏破陈方略,他指出,破陈必须做好渡江和水战筹划,既要部署精兵准备渡江,又要多造战船,更重要的是占据长江上游蜀、汉二江要冲,这样一来,陈朝若要派兵到上游防备,下游诸军可择机渡江,如果固守下游,上游水军可击鼓顺流而下,使陈军首尾不能兼顾。 文帝得计大喜,遂命杨素到永安(今重庆奉节)制造战船。杨素也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项任务,督造成高百余尺、可容八百人的五牙大楼船,可以居高临下攻击敌船,还有可容百人的黄龙战船若干,以及许多小型战船,在水军装备上赶超了南陈。 一切准备就绪,开皇八年(588)春,文帝下诏痛斥陈叔宝“据手掌之地,资溪壑之欲,劫夺闾阎,资产俱竭,驱逼内外,劳役弗已……”等种种暴政,历数其罪状二十条,声言发兵讨伐,还抄写了三十万张诏书在江南广为散发。 十月,文帝开始做伐陈部署,他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三人为行军元帅,派杨广出六合(今属江苏),杨俊出襄阳,杨素出永安(今重庆奉节),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今湖北荆州),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今湖北蕲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今安徽合肥),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今江苏扬州),青州总管弘农燕荣出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共发动兵力五十一万八千人,大举攻讨南陈。 晋王杨广还被任命为总指挥,节度全军。此外,文帝又安排左仆射高颎为晋王元帅府长史,右仆射王韶担任司马,有此二人参赞军务,做好后勤调度,南伐进军相当顺利。 眼见隋军大军压境,陈朝君臣却仍在醉生梦死,对边将告急文书置若罔闻,“奏伎纵酒,赋诗不辍”。陈叔宝还大言不惭地宣称:“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彼何为者邪?(北齐兵来了三次,北周兵来了两次,都败走了,他们还能怎样?)” 南陈采取盲目乐观的“不抵抗”政策,隋军更加畅通无阻。 开皇九年(589)初,韩擒虎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南)、贺若弼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继顺利渡江,江南百姓久苦陈朝之政,对隋军表示欢迎,“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韩、贺二军分南北两路向陈朝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进发,沿途陈军早已无心恋战,纷纷望风而逃,隋军很快兵临城下。 拿下金陵城也没费多大力气,陈朝守将任忠直接向韩擒虎投降,并将隋军引入朱雀门,守军正要抵抗,任忠说:“老夫尚降,诸军何事?”于是陈军一哄而散。贺若弼一军则生擒了陈将萧摩诃,从北掖门进入金陵。 陈叔宝直到隋军入城,才知道大事不妙,却又宣称“吾自有计”。而他的妙计,不过是带着张贵妃、孔贵嫔躲到枯井中去。 隋军在宫中遍寻不着,最后来到井边,扬言要投石入井,陈叔宝这才呼救,被隋军缚出投降,结束了他的丑角表演。各地陈军听闻金陵城破后主已降,也解甲投降,陈朝至此终于灭亡,其三十州土地和五十万户、二百余万的人口随之纳入隋朝治下,分裂数百年的南中国和北中国重归统一。 攻灭南陈后,文帝认为它原来的刑法过于缓和,不足以统治百姓,于是将州县官员悉数改由北方人担任,并采用严刑峻法进行管理。此后又听从苏威关于教化人心的建议,让苏威撰写《五教》,要求江南士民不论长幼必须人人背诵。 这样的做法令江南贵族豪强和平民百姓都心怀不满,加之民间谣传隋朝要把江南百姓全部迁到北方,更使得人心惶恐不安,并由此激起一系列反隋运动。越州(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懀、婺州(今浙江金华)汪文进、乐安(今浙江临海)蔡道人、温州沈孝彻等纷纷举兵,四处攻州略县,对隋朝派任的官员采取酷刑报复。 文帝派杨素为行军总管,领兵对各支反隋武装进行血腥镇压,并下令破敌后男子全部屠杀,女人赏给士兵。由于实力悬殊,这些反抗武装很快被平定下来,隋朝终于实现了对南方的有效统治。 平服四夷,威加海内 在南北双方长期分裂对峙之际,突厥人在北方广阔的草原大漠中悄然崛起,并于554年攻灭柔然汗国,统治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又一个好战的少数民族政权——突厥汗国,后来成为隋朝最大的外患。 北朝西魏、北周并存时,突厥在佗钵可汗治下,国力强盛,拥兵数十万。西魏、北周无法与如此强大的敌人对抗,于是争相与之结盟,以财物赎买暂时的和平。北周还采用了和亲的手段,武帝宇文邕娶木杆可汗之女并立为阿史那皇后,后来又将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嫁给沙钵略可汗。和亲之后,北周每年送给突厥“缯絮锦彩十万段”,对在京城的突厥人也特别优待,“衣锦食肉,常以千数”。北周如此,北齐也不遑多让,“亦倾府藏以縻之”。以致佗钵可汗大言不惭地宣称“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 文帝建隋后,对突厥不再厚待,大量减少赠与物品。又因文帝屠杀北周宇文皇族而得国,千金公主矢志报复,便常劝沙钵略可汗攻隋。 开皇二年(582),沙钵略可汗发兵四十万入侵,武威(今甘肃武威)、天水(今甘肃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金城(今甘肃兰州)、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今陕西延安)等地“六畜咸尽”。 文帝强硬应对,发兵出塞征讨突厥。 这次征伐绝非头脑发热的报复,而是在清晰研判突厥内部形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文帝得到了一个对付突厥人的奇才——长孙晟。 早在北周送千金公主去突厥和亲时,长孙晟作为团队副手到了突厥。长孙晟精于射术,故沙钵略可汗对他很看重,命王室子弟贵族等人与他交往,希望学到他的射术。沙钵略可汗有个弟弟处罗侯,因在突厥很得人心,长期为沙钵略所忌,想在北周找一靠山,便私下与长孙晟结盟。长孙晟跟处罗侯四处游猎,对突厥的山川地势、部落强弱,以及内部各势力间的矛盾了若指掌。 开皇元年(581),长孙晟上书向文帝进献克制突厥之策,他的办法是同阿波可汗讲和,联合处罗侯,并派使臣联络西突厥的达头可汗,让沙钵略四面防备不敢轻举妄动,等各突厥势力间互相猜忌,矛盾爆发之时,再趁机发兵攻打,便可一举平定。总结起来,就是“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再乘乱取利,用最低的成本制伏突厥。 文帝览奏大喜,立即召见长孙晟,长孙晟趁机详述突厥的山川形势和部落情况。文帝感叹之余,对其建议全盘采纳,派遣太仆元晖出使西突厥,赐达头可汗狼头纛示好,又派长孙晟带着财物出使奚、霫、契丹,由他们做向导到达处罗侯处,诱他内附隋朝。在与沙钵略正面交锋之前,就已经做了大量分化离间工作。 开皇三年(583)八月,文帝正式下诏发兵攻打突厥。沙钵略率领阿波可汗、贪汗可汗前来迎战。 隋秦州(今甘肃天水)总管窦荣定率三万军出凉州(今甘肃武威),与阿波交战。窦荣定与阿波相约,各派一员壮士决胜负。隋军勇将史万岁手起刀落,击斩突厥壮士之首回军,给了突厥军一个“下马威”。长孙晟此时担任窦荣定的偏将,趁机往突厥营中劝说阿波,与其兵败回去被沙钵略治罪,不如归附隋朝,联合西突厥达头可汗。阿波同意附隋,派使臣随长孙晟入朝。 沙钵略本就对阿波存有疑忌之心,他率军与隋卫王杨爽在白道(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北)展开遭遇战,不敌败走,途中听闻阿波附隋,便袭击其大本营北牙,劫掠其部众并杀死阿波母亲。两部从此结成死仇。 阿波无家可归,便逃奔西突厥达头可汗。在达头出兵帮助下,阿波连连击破沙钵略,收回故地。 沙钵略树敌越来越多。贪汗可汗向来与阿波交好,沙钵略为防他生变,又夺其部众并废掉其可汗封号,贪汗也只能逃奔达头。沙钵略的弟弟地勤察本就与他不和,见状干脆率部众叛投阿波,与沙钵略交战不已。 文帝与长孙晟谋划的突厥内乱终于实现。 隋朝现在居于有利位置,沙钵略和地勤察各派使臣到隋朝请和求援,文帝都不答应。沙钵略又屡次败给隋军,为了求和,千金公主自请拜文帝为父,改姓为“杨”,文帝这才应允。 开皇四年(584),文帝派遣虞庆则出使突厥,令长孙晟担任其副手,赐公主姓“杨”,改封其为“大义公主”。沙钵略起先并不愿跪拜接受隋朝所赐玺书,长孙晟告诫他说,既然夫人受封文帝之女,可汗怎能不敬重岳父?沙钵略这才下拜接书。 此后隋朝先后帮助沙钵略击破阿波和铁勒部落,沙钵略这才心悦诚服地称臣朝贡,自称“今便屈膝稽颡,永为藩附”。 开皇七年(597),沙钵略去世,其弟处罗侯即位为莫何可汗。处罗侯本是附隋的,但他却于次年西征时中箭身亡。沙钵略之子雍虞闾即位为都蓝可汗,仍每年遣使臣到隋朝朝贡。但都蓝对隋朝并非诚心归附,而大义公主又让所私胡人安遂迦撺掇其叛隋。隋朝得到消息,派长孙晟至突厥,揭发大义公主与胡人私通的隐事,下诏废其公主位,都蓝顺水推舟将安遂迦等人交给长孙晟处置。 经过这番反复,长孙晟已察觉都蓝怀有二心。 此后都蓝向隋朝求婚,长孙晟向文帝进谏,说都蓝“反复无信”,待其势力强大必生叛乱,不如与处罗侯之子染干和亲,扶持这支容易控制的力量来制衡都蓝。文帝依计,封宗室女为安义公主并将她嫁给染干。 隋朝的分化策略再次奏效。都蓝与达头联军合力袭击染干,染干大败,仅带着数百人随长孙晟入朝,文帝封他为启民可汗,并派长孙晟领五万人于朔州(今山西朔州)筑大利城供其居住,又在安义公主去世后,将义成公主嫁与染干。 开皇二十年(600),都蓝为部下所杀,达头自封步迦可汗,突厥大乱。隋朝趁机出兵攻击,达头连连败逃。文帝于是命杨素率领启民可汗北征,以招抚突厥部众,铁勒十余个部落背叛达头来降,达头逃奔吐谷浑,启民可汗遂尽有原属都蓝的漠北之地。有启民可汗的效忠,加之本身势力已大大削弱,突厥自此不再成为隋朝外患。 盘踞在西部青海的吐谷浑,也曾屡次骚扰隋朝。 北周时期,吐谷浑便多次入寇。隋朝立国之初,吐谷浑的吕夸可汗以为中土政局动荡有机可乘,发兵入侵凉州(今甘肃武威)。文帝派元谐为元帅,领兵数万攻入青海,吕夸远逃,其王公贵族各率部落归降。 开皇三年(583),吐谷浑出兵攻破旭州(今青海夏河西南),杀旭州刺史皮子信,又与突厥联络,夹攻凉州。隋朝击退突厥,并命汶州(今四川汶川)总管梁远领兵对抗吐谷浑军,使其无功而返。此后隋朝攻灭南陈,降伏突厥,吕夸可汗震恐之下向隋朝请和。 开皇十六年(596),文帝将宗室女光化公主嫁给吕夸的继任者伏,次年,伏为国人所杀,其弟伏允继位为可汗,按吐谷浑习俗仍以光化公主为妻,从此每年向隋朝贡奉财物,双方关系日益亲密。 隋朝攻灭南陈后,岭南诸多少数民族尚未归服,意外仰赖一个女人,才将其纳入治下,这个女人是原南梁高凉太守冯宝的妻子冼夫人。 冼夫人祖上世代为南越首领,有部众十余万家。冯家也为朝廷委派,数代在此地任刺史、太守职务,与冼家联姻,是为借重其家族势力管理地方。冯宝病死于梁、陈换代之际,冼夫人成了当地的实际首领。 隋军灭陈后,杨广让陈叔宝写信劝冼夫人降隋。冼夫人审时度势,同意归附隋朝,并派孙子冯魂迎接隋将韦洸进入广州。 一些不愿接受隋朝统治的民族首领,在番禺人王仲宣的首倡下,纷纷起事响应,将广州城围困。 冼夫人派孙子冯暄前往救援,冯暄却迟迟不发兵。冼夫人查明冯暄与造反首领陈佛智交好,便将冯暄投入大牢,另派孙子冯盎讨伐陈佛智,将其击斩。冼夫人还亲自披挂上阵,会同其他部队进援广州,击败了王仲宣。反军中众多部落首领见战况不妙,加之隋朝使臣裴矩劝喻,都来向冼夫人投降。冼夫人让他们仍统领所属部落,归附隋朝治下。岭南至此终于平定。 文帝为表彰冼夫人的大功,追赠冯宝为谯国公,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任冯盎为高州(今广东高州)刺史,而冯暄也得到赦免,任为罗州刺史。文帝还给予冼夫人特权,让她开府建牙,设置官属,授予印章,使她在紧急时可以调度六州兵马便宜行事。 除突厥、吐谷浑、岭南诸蕃外,隋朝还发兵攻破川、康、甘、青的党项羌诸部,使其每年朝贡,又派大将史万岁讨平云、贵之地许多未降服的少数民族部落,将隋朝的兵威远播至不毛之地。 在文帝治下,隋朝不仅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还攻灭陈朝使南北重归统一,并有效应对来自各方的军事威胁,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开皇之治”。 用如此短的时间创造出辉煌盛世,隋文帝杨坚的功绩同样值得历史铭记。 盛世之后,文帝又将把隋朝领向何处?他的继承人还能否延续这种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