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俱室书画论稿
作者简介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现当代国学家先后有钱锺书、季羡林与之并称,称“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休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
内容简介
书法艺术的形象性与韵律性 汉字是方块字,它的构成基本条件,离不了方、圆、平、直。可说全靠几根线条纵、横交错的排比,造成了书法的字阵,给人以各种各样的美感。古人对于书法,每每用行兵和舞蹈来作比方,如卫夫人的笔阵图,又如张旭看剑器舞而悟到为草字的要诀,这是人所习知的。 书法理论家一早就指出:“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字,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全晋文》引相传王羲之语。】这种有如算子排列的书法,只能作点、画看待,根本不成书。可见书必成阵,才有行列可言,才有它的空间美。字阵的形成,主要有二桩事:一是字与字间安排的宾主行列的形式问题,这是静态;一是字与字间下笔的先后衔接和疾、徐、断、续、聚、散的节奏问题,这是动态。前者可说是形象上的处理,后者很像音乐演奏时结构上的旋律的表现。这二者即是本文所欲讨论的书法艺术的形象性和韵律性。 书法艺术的形象 书法生于线条。文字的诞生,出自笔画交错的形态。许慎《说文解字》云:“文,逪(错)画也。”正是确诂。皇古的时候,古陶器上刻画的符号像半坡时期遗物的记号,即由线条的纵横有条理地略加交叠而成。宋代郑樵著《一字成文图》,他所指出的在文字发生次第的规律,拿它来观察远古符号笔画积叠、平分排列等情状,可以得到一点初步的理解。半坡符号的笔画有肥瘠轻重之分,仔细寻其条理,已有笔势可观,可以说是书法的萌芽,以后甲骨文字完全出于刻画,正是同样的形象。 书法形构在美学上的处理,已有人做过极详细的分析,宗白华先生论书法结构,依据相传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来研究,非常烦琐。我觉得这样过分详细而破碎的分析,反令人不易掌握到要点。汉字每个字的基本笔画,有所谓“永字八法”。《墨池编》载王羲之书论言执笔之法:“下墨点画,芟波屈曲。真、草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若作横画,必须隐隐然可畏;若作蹩锋,如长风忽起,蓬勃一家。……若作抽针,如万岁枯藤;若作屈曲,如武人劲弩觔节;若作波,如崩浪雷奔;若作钩,如山将岌岌然。”所有点、画、波、钩、点针、屈曲都是力的表现,和他在《题笔阵图后》所说的“每作一波常三过波笔,每作一点如高峰压石”完全一样,必用全力以赴之。笔力所至,要给人以奇险峻拔的感觉。单字的形态,大抵可分三式: (1)停匀式:外形四面均匀,布置谨严,晋、唐一般正书多此类。 (2)开张式:中宫敛结,长笔向四面展开,如辐射式的结构。郑道昭《云山》诗,以及黄庭坚书体属之。 (3)欹侧式:局部夸张,以相承式相应的歪斜姿态取势。马王堆遣册的悬针、汉简的波发多此类,《瘗鹤铭》的结体属之。 大书法家的高度挥洒技巧,多喜欢采取后者二式,以形成他的奇姿,因为“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不齐整的美,成为书家的形式逻辑。 这里牵涉到中西美学上审美观点的差异。西方注重“焦点透视”,使视线集中于一个定点。音乐的节拍点和图画一样,亦是由一个定点形成声音在纵横间的数的定量关系,意味着具有立体结构的几何空间的对称轴或对称点。中国美术包括图画音乐,似乎都以“散点透视”为主,打破空间距离的对称核心,以无限的空间在线条的活动上表现活生生而充满气韵的生命力,在不齐整之美的笔画中建立和谐的秩序。绘画与音乐异轨同奔,形成低昂跌宕以及庄严雄伟的各种式样的线条美。特别书法在运笔上的提、顿、疾、徐等手法加上浓淡干湿诸墨彩,表现在线条运行的旋律,更令人感受到散点的空间美上的无限愉悦。 以线条为主体的书法艺术,便是这样地建立它的散点透视,以不齐整而打破焦点的审美观,使书家摒弃算子式的呆板序列去寻求纵横驰骤、奔走龙蛇的笔势;否则过于齐整板滞,便成为“奴书”了。 在不齐整中建立和谐关系,三十六法之中,“相管领”与“应接”二法最为紧要。“管领”好像是连串累珠,使之不散;“应接”好像是宾朋杂坐,而彼此间的精神能交相照顾。这样在不相等的距离不平衡的位置的字列笔阵之中,反能产生高度稳重的骨格和筋脉相连的感觉。米芾说“字要骨格,内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布置稳便骨格能立,秀润生则神采自足,书法艺术的形象性即是建立在此之上。 书法艺术的韵律 我说书法有韵律,大家也许很惊讶,也许会说这不是颠倒知觉,以耳代目?便是像所谓“感觉移挪”,有如前人说“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罗湖野录》。】的故意错觉。其实不然。当代不少美学家久已指出音乐是线型的艺术,又习惯把书法的原理拿来说明中国音乐的特性,特别喜欢取古琴的音腔节奏来作比况,试看附图所示琴曲《关山月》的韵律有如线条之进行,可以明白书法与古琴都同样可用线条的韵律来寻求它的“美”所以形成的道理。由这一图表看来,我们既可用“目”来听琴,则何妨以耳来看字? 已有人说过:“音乐是流动的书法,书法是生命的音乐,可以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的象征。因为书法是以其独特的线性艺术与中国音乐一样构成它独特的时空观。”我们看笔阵的构成,有时正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自有它的韵律、节奏。西人说:“建筑是冰封住了的音乐”,我们不妨说:书法——尤其是行书、草书,是冰解冻后的长流、瀑布型的音乐。 书法艺术的韵律性要从整幅字阵的结合情形去理解,方能获知此中消息。字阵的韵律性是以“行”为基本单位。行以直行之纵线为主,因汉字是下行的,字句从上而下看,即在长卷百数十字整比成篇,亦以纵行为主体。行的离合、分布,全赖“气”以连贯之,谓之“行气”。能行气于其间,无论字体如何歪斜欹侧,大小不伦,以至草隶兼施,都能得到上下一贯(unity)。如《裴将军诗》,因其气往还能圆融具足也。书法家兼诗人何绍基之论诗,主张“气要圆”。他说:“气何以圆?直起直落可也,旁起旁落可也,千回万折可也,一戛即止可也,气贯其中则圆。”【《东洲草堂文钞》卷五《与汪菊士论诗》。】 书法艺术的行气,和诗同样有上面所述之妙处。 通过这部可谓凝结了饶公一生所学精华的国学及书画艺术读本,可以细细品味一代国学宗师的学术风采与精神境界,同时这也是一部非常好人文通识读本,读罢能充分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