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902/18/20220902180212139.jpg)
出版社: 人民日报
原售价: 38.80
折扣价: 24.90
折扣购买: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ISBN: 9787511547606
向亚云,文学硕士,职场指导专家,著名职业策划师,自由撰稿人,高级人力资源师。从事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从小酷爱阅读、擅长写作,对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近几年,出版了《孝,不能等待》《女性礼仪与魅力修养》《如何做一名好员工》《左手工作右手生活》等多部著作。
1.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一个人爱读书 、愿读书.、会读书,不论长相如何、穿着如何,久 而久之,其高雅清俊之气都会从内而、外、自然而然 地焕发出来,让这个人显得气质高华,不同凡俗,才 华横溢,令人景仰。这是对读书人的一种无上的赞美 。这句话原本是宋代苏轼的一句诗,出自《和董传留 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时苏轼在凤翔府任职,贫困的董传与苏轼相识 。董传当时的生活贫困,衣衫朴素,吃饭生活都十分 艰难。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 住他清高的气质、雅致的情怀和正直的风骨,苏轼因 此大受震撼,于是在回到长安后,便创作了这首七言 律诗。全诗为: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所以广为传诵,就 因为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腹有 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 气质”或“精神风貌”。这种“气”,已经不是简单 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 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乐观豁达的态度。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 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 坠青云之志”,都有这种清高之气在里面。董传身处 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着自己的 人生目标,这正是感动苏轼的地方。 事实上,读书的人,真的是天生有一种文雅清俊 、不同俗人的气质,因为读书使他的境界高了,胸襟 广了,内心静了,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爽干净、高 贵从容之气,这样的气质绝不是遍身罗绮或是一夜暴 富的人所能拥有的。这样的气质就是中国人最为推崇 的“书卷气”,这种“书卷气”能使一个相貌平凡者 让人刮目相看,不敢小视。爱读书的人,开口不俗, 出口成章,让听的人也觉得趣味无穷。反之,不读书 的人,蝇营狗苟,整天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 利锁,为钱为财,为名为利,苦恼烦心,身上只会有 俗不可耐的气质,高华从何而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 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中国的读书 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 境界。常读书,日积月累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 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 ,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 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台湾女作家三毛,是一个极爱读书之人,对“腹 有诗书气自华”感受尤深。她说:读书多了,容颜自 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 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 、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 和文字中。 清末名相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人 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 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三毛和曾国藩所说的改变,其实就是读书多了, 在一个人身上自然而然焕发出来的高华之气。这样的 气质绝对是任何其他的方法修炼不来的气质,是与众 不同、不流凡俗、清俊优雅的书卷气质,是一举手一 投足一开口之际所流露出来的天然的文雅和斯文的让 人心仪和敬服的气质。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