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228.00
折扣价: 180.20
折扣购买: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境演变遥感监测/中国海岸带研究丛书
ISBN: 9787030675835
第一章 黄河三角洲区域概况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西岸的黄河入海口处,是黄河水沙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受河海双重作用,拥有独特的地质、土壤、水文、植被等特征,发育出多种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湿地植被资源及动物资源,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东北亚内陆—环西太平洋2条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此外,黄河三角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胜利油田的所在地。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大地促进了东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农业、渔业、牧业以及工业等有着极为鲜明的区域特征。同时,黄河三角洲湿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受到了高度的重视,1992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新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2013年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本章概述黄河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以及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与范围
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山东省境内黄河入海口处,经黄河上中游长期、大量来水来沙冲积而成,比邻渤海,处于渤海湾和莱州湾的交界处(时连强等,2005;王海梅等,2006)。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的黄河,西起青海,中经黄土高原,东至山东入海,上游来水将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挟带至下游,遇海水顶托作用而减速形成淤积平原,这也使黄河三角洲成为全球陆地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庞家珍和司书亨,1979;李云飞,2016)。黄河三角洲的演变与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相辅相成:因下游河道泥沙不断淤积,经年累月,河床逐渐抬高,河水水位超过河堤时,自然情况下河水冲破河道流经低洼处入海,人为干预下实施改造河道流路泄洪,形成新河道,周而复始,千百年来,呈现出如今的黄河三角洲(庞家珍和司书亨,1979)。
黄河三角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洲体。古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改道为清济泛道之前,黄河经历多次重大变迁,不断沉积演变而形成的广大平原,地理范围以蒲城为顶点,西起套尔河口,南达小清河口,陆上面积约为7200km2。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夺大清河流路入渤海后逐渐形成的冲积平原,是以垦利县 a宁海为顶点,西起套尔河口、南抵支脉沟口,呈扇状三角形区域,其半径约为70km,扇面约140°,陆上面积约为5450km2。现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934年以来至今仍在继续形成的以渔洼为顶点的扇面区域,西起挑河,南到宋春荣沟,目前行政区划上归属东营市,包括垦利区和河口区的大部分以及利津县的一部分(图1.1),陆上面积约为3000km2(庞家珍和司书亨,1979;王锦,2009;李云飞,2016)。
图1.1 现代黄河三角洲位置与范围示意图
二、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质与地貌
黄河三角洲处于华北地层区济阳坳陷东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渤海—华北盆地的南侧,东临郯城—庐江断裂带,地质构造主要受新华夏构造体系和北西向构造控制(王锦,2009)。地层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结构复杂,属济阳地层小区(隶属于华北地层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富产石油(任韧希子,2012)。凸起和凹陷分别包括:埕子口(东端)、义和庄(东部)、陈家庄、广饶(部分)凸起,车镇(东部)、沾化(东部)、东营(东半部)凹陷等(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
黄河三角洲地势平缓,黄河呈现“地上悬河”,整个区域顺河道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表层沉积物粒径由陆向海逐渐变细,包括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黏土等类型(任韧希子,2012)。黄河三角洲地貌主要分为陆地、海岸和人工地貌三种类型:陆地地貌为三角洲平原,包括河成沙嘴、河成高地(故河道高地、心滩边滩、泛滥平原、天然堤、决口堤)、三角洲残留体和河间洼地(盐碱洼地和湿洼地)等类型;海岸地貌包括粉砂淤泥质潮滩、残留贝壳沙堤及贝壳堤、暗藏贝壳沙堤及贝壳堤、水下浅滩、水下三角洲、沉溺谷等类型;人工地貌包括工厂、平整空地、盐田、养殖池、港口、防潮堤等类型(王奎峰等,2018)。
(二)气候与水文
黄河三角洲位于中纬度暖温带,受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风速小,但时有台风,秋季雨热同期,冬季干冷且多北、西北风,各月雨、温、湿、风差别大;年均温度、日照时数和≥10℃积温分别为12.9℃、2682h、4300℃,年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584mm和1870mm,年均相对湿度、风速和无霜期分别为64.67%、2.92m/s、210d(张绪良等,2009;李高伟等,2017;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主要的气象灾害包括霜冻、冰雹、干旱、洪涝、风暴潮等(李高伟等,2017;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气候呈现出向暖、干方向变化的趋势,四季中冬季气温升幅最大、夏季降水量下降最多(李高伟等,2017)。a
黄河三角洲年均水资源量为9.01亿 m3,其中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8.21亿 m3和0.80亿 m3,水资源利用率低、多排入海洋(王利娇,2017;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自北向南,黄河三角洲按流域可划分为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海河流域包括潮河、马新河、沾利河等14条河流,多为南北走向;黄河流域主要为黄河;淮河流域包括小清河、支脉河、广利河、永丰河等25条河流,多为东西走向(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
黄河水沙时空变化大且分布不均,利津水文站年均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212亿 m3和8.36亿 t(张翠和史丽华,2015),黄河早期水沙丰沛,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曾分别达973.1亿 m(31964年)和21亿(t 1958年)(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自1950年以来,黄河年径流量以7.193亿 m3/a的速率下降(张翠和史丽华,2015),1972年开始,黄河出现阶段性断流,20世纪90年代后情况加重,1997年断流13次226d,年径流量仅为18.8亿 m3,年输沙量为0.15亿 t(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黄河断流造成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为缓解这一情况,2002年开始由黄河中游小浪底水库实施调水调沙试验,对黄河三角洲进行生态补水,该试验于2005年进入正式阶段,目前已呈现出良好的湿地恢复效果(吴立新,2015),2017年利津水文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91.4亿 m3和0.0794亿 t(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年内变幅为1~2.5m、径流缓慢且为向海流向,主要输入方式为黄河河水侧渗补给、降水入渗和灌溉回渗,主要输出方式为蒸发和侧向径流(高茂生等,2010,2012;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黄河三角洲地下咸水分布广,地下淡水主要分布于广饶南部(浅层)、利津至陈庄沿黄河一带(浅层)、黄河故道(上层)及东营至利津以南(深层)等地区(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
(三)土壤与植被
黄河三角洲所在的东营市,土壤主要分为5类、9亚类、15土属、73土种。潮土、盐土、褐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五个类别土壤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59%、36%、4%、0.6%、0.2%,其中,潮土分布于小清河以北区域、稻庄镇、大码头镇,经耕作改良适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等作物;盐土呈带状分布于近海,土壤矿化且表层含盐量达0.8%~2%,自然植被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等,主要开发水、牧养殖(植);褐土分布于广饶县小清河南井灌区等9乡(镇),高产粮、棉、菜;砂姜黑土分布于小清河南低洼处,土质黏重且耕性差,适种小麦、玉米、高粱(Sorghum bicolor)等浅根作物;水稻土分布于利津、垦利稻区,为多年水耕熟化幼年水稻土(东营市史志办公室,2018)。
黄河三角洲除南部平原及黄河河滩外,其他区域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土壤盐碱化,一方面,海潮侵灌及风暴潮给陆地带来大量盐分,另一方面,年均降水量仅584mm,年均蒸发量高达1870mm,多年平均蒸降比为3.2,土壤蒸发的水分只能通过地下水补给,双重作用造成黄河三角洲土壤积盐,土壤盐碱化已经成为制约黄河三角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王海梅等,2006;李高伟等,2017)。黄河三角洲植被中世界广布种和温带分布属占优势(张建锋等,2006),种类及分布主要受地下水位埋深、潜水盐度梯度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安乐生等,2017),因新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天然植被以草本为主且种类单一,湿生植被和盐生植被是主要建群种及优势种,湿生植被主要包括沼生芦苇群落(Ass. Phragmites australis)、杞柳群落(Ass. Salix integra)、扁杆藨草群落(Ass. Scirpus triqueter)、大米草群落(Ass. Spartina anglica),盐生植被主要包括柽柳群落(Ass. Tamarix chinensis)、碱蓬群落(Ass. Suaeda glauca)、獐毛群落(Ass. Aeluropus sinensis)、补血草群落(Ass. Limonium sinense)等;人工植被以农田为主,人工林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主(张建锋等,2006;赵越,2012)。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形成,促使湿地植被顺行演替,进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自然灾害及人类活动促使湿地植被逆行演替及次生演替,进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张绪良等,2009)。
三、自然资源特征
(一)湿地资源
黄河三角洲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特征,受自然及人为双重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主要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自然湿地包括河渠、湖泊、沿海潟湖、河口水域、芦苇沼泽湿地、柽柳盐碱地、碱蓬盐碱地、灌草盐碱地、滩涂、海草床、其他浅海水域;人工湿地包括水田、水库坑塘、盐田、养殖区、未利用地、海洋牧场。黄河水沙冲积及海水顶托作用,使黄河河口湿地仍在不断扩张,新生湿地处于自然演替进程中,成土期短、受河海双重影响、不断增多的人类活动,使其同时展现出稀有性和生态脆弱性的特征;多样的湿地类型,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被列为 Ramsar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张晓龙等,2009)。据统计,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滩涂、芦苇沼泽湿地、河流水库、浅海水域面积分别达38890.7hm2、26513.5hm2、和26751.2hm(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6)。
黄河三角洲多样的湿地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水田和养殖池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盐田产出原盐;湿地植被通过吸收氮磷等污染物净化水质,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通过消减波浪而抵御风暴潮及海水侵蚀;河口及浅海水域为海洋鱼类提供优质的产卵场及育幼场;生态上连通的湿地为水鸟提供栖息地、越冬地、繁殖地及迁徙停歇地,湿地景观提供旅游悠闲及科普场所。然而,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也导致盐田和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自然湿地被不断侵占。
(二)植物资源
黄河三角洲新生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中国东部沿海最大的天然植被区(张晓龙等,2009)。根据《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2014—2020年)》,黄河三角洲植物共计685种,其中淡水浮游植物、海洋浮游植物、自然分布维管植物、栽培植物分别为291种、116种、195种、83种,自然分布维管植物中,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分别为2种、2种、191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6)。根据《中国植被》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