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世界三字经(2)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于《解放日报》,有16 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 年8 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曾获评亚马逊中国 “2017 年度新锐作家”,2018—2022 年连续获得“当当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奖项。其作品曾获得广东省中小学生“最喜爱阅读的十大图书”、全民阅读·全国书店之选活动“十佳人文社科作品”等奖项。 馒头说团队包括张玮及其复旦大学导师和部分同学,目前分别为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及上海市重点学校的优秀骨干语文教师等。团队致力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经典、人文社科知识,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更健康和全面地发展。
内容简介
35 古人从小要学什么?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那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古人,从小都要学些什么呢? 《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意思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读书写字和算术,是周朝的贵族要学习的六种技艺,也就是“六艺”,但是这六种技艺,在《三字经》成书的宋代,读书人已经不用每样都去学习了。 六艺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是“礼”,即礼仪。 在周朝的时候,因为周天子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治理国家,所以,礼仪是贵族首先要学习的内容。前文已经讲过学习礼仪为什么这么重要。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礼,你就不知道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在周朝,礼仪主要分为五种,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吉礼指的是对天地和鬼神的祭祀典礼,是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凶礼指的是参加丧礼、哀悼死者的礼仪;军礼,指的是军队打仗时候的礼仪;宾礼指的是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以及接待客人和使者时的礼仪;嘉礼指的是和人联络感情以及结婚时的礼仪。周朝时期的贵族,难免要结婚和打仗,每年也都要参与祭祀、会见宾客、出席葬礼,所以,他们首先要学好的就是礼仪。 第二个是乐,即音乐。 在周朝,礼仪和音乐是相互配套的,音乐其实是礼仪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场合,人们会根据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音乐,所以,人们在学习礼仪的时候,也要学习音乐。学习音乐又有几种具体的内容。 首先,你至少要学会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能够分辨出各种各样的乐器,学会欣赏音乐的美妙。其次,周朝的贵族和读书人很多都会演奏音乐。就拿孔子来说,他曾经专门跑去周朝的都城洛阳,拜访国宝级音乐家苌弘,去询问音乐理论知识。孔子还找到鲁国的乐官师襄,学习怎么弹琴。当然,有音乐,自然就有舞蹈。周朝的贵族还需要学会几种高雅的典礼舞蹈,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音乐这门技艺。 第三个是射,即射箭。 在周朝,贵族有带兵打仗和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射箭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当然,射箭并非只有打仗这一种用途。孔子就曾经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在真正的君子眼里,没有什么是值得去争强的,如果实在要让孔子说一个君子也会去争强的东西,那就是射箭了。不过,孔子认为君子在射箭的时候,上场之前要先作揖行礼,射完箭下场之后,也要和对手一起举起酒杯,交流射箭的心得,所以说,就算为了射箭而争强好胜,也依然要符合君子的气度。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射箭除了打仗的时候需要用,它首先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的君子运动。贵族子弟一起比赛射箭,其实也是一种社交活动,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而且,古人还会时不时出去打猎,这也需要他们拥有高超的射箭技术。 第四个是御,即驾车。 御在这里指的是驾驶战车的技术,也和打仗有关。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在周朝,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贵族才有驾驶战车打仗的资格。 同样,在周朝,“御”也不只是在打仗时需要。在当时,虽然很多贵族都有专业的马车夫,但是他们自己也要学会驾车,这样才能更方便地出远门。不是拿着马鞭坐在车上就能驾车了,因为马其实是一种有脾气的动物,所以驾车还需要动脑子,知道如何驯服拉车的马匹,让它们安安心心地拉车,还要让所有的马都能按照你的想法,往同一个方向跑。此外,当时的贵族还喜欢飙马车,比谁驾驶的马车更快,对他们来说,驾车这件事还是一项刺激的户外运动。 第五个是书,即读书写字。第六个是数,即算术。 虽然在周朝时,我们平时书写用的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但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简易的毛笔在竹条编成的竹简上面写字了。周朝时,会写字的人其实非常少,几乎只有贵族才拥有读书写字的条件,所以,读书和写字也就成了难得一见的技术了。除了写字,周朝的贵族还要学习算术知识。前文说过,在当时,数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世界运行的规律、变化的道理,还有天文历法之类的知识,都属于数学知识。 六艺为什么消失了? 在周朝的时候,六艺是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学的,平民老百姓只需要种田,不需要也没资格去学六艺。到了春秋晚期,由于连年征战,有些国家的贵族没落了,流落到民间,才把原先只有贵族才能学的六艺带到了民间,让更多的普通人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没落贵族,也是教书育人最有名的一个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开始征集专业的战士去打仗,慢慢地,朝廷的贵族和官员就被分出了文臣和武将两种不同的官职,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也分出了主要考察文化知识的文举和主要考察武功的武举。文臣只要知识渊博、脑子好使就行了,武将只要武功高强、熟练地掌握兵法知识就行了。在周朝之后,大部分读书人主要去钻研礼仪、音乐和文化知识,不太会去学习射箭和驾车,也很少能够掌握数学知识了。所以,《三字经》里才说:“古六艺,今不具。” 再后来,古代的孩子连礼仪和音乐都不用学了,去学校里主要学习的就是读书写字。 “训诂”到底是什么? 《三字经》里这样描述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dòu)。”意思是说,但凡给小孩子开展启蒙教育,必须要把每个字、每个小知识点都讲得清清楚楚才行。所以必须详细地教授训诂学,也就是要解释书本里的字和词语,还要让孩子们学会句读,也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正确地断句。 按照古代语言学家的解释,训诂的“训”,指的是说教和解释,“诂”主要指的是古代字词的意思。“训诂”两个字连在一起,指的就是用清晰易懂的话来解释古代典籍里的字、词和句子。因为孩子并不熟悉古代字、词的含义,所以老师必须把课本上的每个字和词都解释清楚,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去理解那些经典文章包含的知识和道理。 不过,有很多老师并不会给孩子详细地解释这些字和词,只是逼着孩子去背诵那些古文经典,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差,就算孩子都背会了,也没有学到知识。我们中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小时候接受过一段时间的私塾教育。鲁迅后来回忆说,他当年的老师,包括他的爸爸,会逼迫他死记硬背一些古文,可是在非常痛苦地背完这些文章之后,他根本就不知道背的是什么意思,很快就把背的东西给忘记了。 至于句读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断句。 很多人会疑惑,我们不是有标点符号吗,为什么还需要专门学习怎么断句呢?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也才有100 多年的历史。而且有很多古老的书一开始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没有留下来标点符号,也没有分段和换行。大部分有标点符号的古书,标点符号也都非常简略,一般就是一个点,或者两条斜杠,连问号都没有。所以,古代的孩子想要读书,先要学习怎么断句,这样才能知道每句话的语气和表达的意思。 看到这里,你觉得是古人小时候需要学的东西多,还是你现在要学的东西多?要我说,这很难有一个统一评判标准。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现在要学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古时候哪要学那么多?但你要想,古时候他们光要学的语文就比现在的深得多,内容也多得多,对不对? 所以不管怎样,好好学就对了! “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张玮(馒头大师)携馒头说团队推出的国学启蒙读物,用故事讲述《三字经》里蕴藏的知识和典故。 以著名民国学者章太炎增补版《三字经》为基础,全套书共101篇文章,完整讲述《三字经》中从为人到处世,从文学到常识,从天文到地理,从哲学到历史,从元典到名人的道理和典故。 配合以“馒头家族”为主角的百余张全彩插画,让孩子从背诵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真正兴趣,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随书附赠《三字经》拼音填空海报,有趣更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