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少年版)/中国经典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承父业大禹治洪水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大水灾,黄河两 岸的平原成了一 片汪洋,人们纷纷跑到荒山野岭上去求生。渐渐地, 能充饥的野果越 吃越少,而毒虫猛兽却越来越多,百姓们生活在水深 火热之中。 帝尧目睹此情此景,即派夏后氏的鲧(gun)去 治水。鲧毫不退 缩,勇敢地承担了这个重任。 鲧治水的办法,就是用石头和泥土垒成堤坝把洪 水拦住,这是夏 后氏**的治水方法。由于过去夏后氏住在黄土高原 上,这方法挺 管用。如今地处黄河中游地带,三尺五尺的堤坝根本 不中用。可是 鲧想得仍很简单:五尺不行,就垒一丈。于是堤坝越 垒越高,然而洪 水像猛兽一样奔腾咆哮,用石块泥土垒成的堤坝,很 快就被冲破了, 洪水便排山倒海般向外扑来,淹没田地,冲垮房屋, 许多人葬身鱼腹。 鲧治水九年,十分顽强,但由于他固执己见,结 果劳民伤财,洪水 越治越大。帝舜见鲧误了大事,便将他处死,命令鲧 的儿子禹继承父 业,继续治理洪水。禹自小就有一股倔强脾气,他决 心完成父亲未竟 的事业,以洗刷父亲蒙*的耻辱。他结婚才三天,就 离开了家,四处 奔走,找来了父亲的老帮手们,虚心听取治水失败的 原因。 禹的父亲鲧虽然没能治好洪水,但为了治水付出 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怀念他,并把他当成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如 今见禹继续治 水,大家都深*鼓舞,你一言我一语地畅所欲言起来 。一个中年大汉对 禹说:“我觉得主要是河道不通畅,洪水流不出去, 才导致水势长久不退。” 大家一听,都惊呆了。这疏通河道的事儿,简直 像登天一样难 啊!半晌,那中年大汉又说道:“这主意我也曾经向 你父亲提出过,他 老人家对我说,疏通河道,谈何容易,你给我指出河 道在哪儿?望着 翻滚着的一片汪洋,我回答不出来了。” 禹说:“水当然要往低处流。我们只要探明地势 高低,就能摸清 水的流向,河道在哪儿,也就能知道个差不多了。” “可是这实在是太难了,谁能跑遍整个天下呢? ”有个老汉不无忧 虑地说道。 “难,并不可怕!”禹语调沉稳地说道,“我还 年轻,靠着各位的帮 助,豁出这一辈子我也要把水治好!” 大伙儿望着禹,肃然起敬,他们决心跟着禹,彻 底治服洪水。于 是,禹和大家商定了治水的办法:一是继续加固和修 建堤坝;二是探 明天下各地的地形和水道,设法疏导洪水。 禹带着一群勇士逢山开路,遇涧搭桥,走了几万 里路,用了几年 时间,终于探明了各处的地形和水道。禹把天下划分 成九个大州,规 定每州都派民工参加治水。禹亲自握着木锸,和人们 一起开山挖河。 他的手上长满了硬茧,脚底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吃的 是野果粗粮,穿 的是破衣烂衫;夜晚经常露宿野外,铺点树叶作为* 铺。由于长年浸 泡在水里,他的脚趾甲都掉光了,腿上的汗毛也都脱 光了。百姓们见 了,一个个都感动得掉下泪来。 这期间,禹曾经多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都没空 回家。禹不辞艰 辛,跋涉万里,直累得颧骨高耸,眼窝深陷。他那本 来挺直的腰有些 弯了,硬朗的背有些驼了,两条腿患了风湿病,走起 路来显得不灵便 了。然而,他的精神鼓舞了干百万人,大家心往一处 想,劲往一处使, 拧成一股回天之力。治水工程进展得越来越快。 按照原定方案,禹先把九条大河疏通,将洪水引 入大海,然后再 开通各处的支流沟洫,将原野上的积水排除。渐渐地 ,洪水退下去 了。于是,禹又决定帮助百姓重建家园,让他们安居 乐业。征得帝舜 的同意,他让伯益和弃做了自己的助手。 洪水刚退,人们的生活没有着落,伯益就让大家 到山林中捕捉野 兽,从积水中打捞鱼虾。他还到各部族中推广凿井的 办法,让大家喝上 了清凉的井水。弃是个种庄稼的能手,他把农耕种植 的经验传授给人 们,所到之处,农业便扎下了根。渐渐地,黄河** 的大地上桑麻遍地,禾 谷飘香,人们再也不愁吃穿了。禹率领千百万人民, 治水整整十三年,终 于完成了父亲未能完成的功业。人民感激他,歌颂他 ,尊称他做“大禹”。 由于大禹治水有功,帝舜**他为自己的继承人 。过了十七年, 舜去世了,禹正式做了部落联盟的**,这就是夏朝 的开始。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