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
作者简介
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年6月15日—2001年2月9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是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生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和心理系教授。 赫伯特·A.西蒙于193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39年—1942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学位;1944年—1949年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1945年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授;1949年—1959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工业管理系主任;1957年—1973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工业行政研究生院副院长;1962年任卡耐基理工学院行政和心理学系教授;1967年—2001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系教授;196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1年2月9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逝世,享年85岁。他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结合方面的研究。
内容简介
经济学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学科,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的变量太多、现实情况太复杂,很多结论往往经不起考验,也成不了定理。从方法论来看,经济学中包含了许多数学研究与自然科学定理,其结果往往是确定的、严谨的,但是就其对象而言,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的行为,而这偏偏就是令人难以捉摸,甚至它的变异还会牵扯到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内容。于是有的大师认为经济学不“科学”,从而不屑于研究,而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它十分玄妙,故而不敢涉猎。但西蒙却热衷于对该领域的研究。本书是西蒙经济学研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这三场讲演中,西蒙首先从贴近现实的人的理性出发,探讨了决策过程中的诸多假设,如有限理性假设与完全理性假设,并由此引申出边际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等原则。之后,作者将人置于更大的环境——企业与市场中,借由不同学者理论探讨行为人与后两者的关系,包括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凯恩斯的劳工的货币幻觉、新制度理论学派的企业理论等。最后,西蒙聚焦于经济学的“科学”特征,尝试将其运用于真实世界的决策与管理。 本书的作者是赫伯特·A .西蒙,他先后获得图灵奖、诺贝尔经济学、冯·诺依曼奖,成果斐然,在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方面均有建树,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是真正的“经济学的一座高山”。同时,本书在结构框架上,既提供了统一的演绎思路,也在各个章节的布局上遵循相同的逻辑框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