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蕴章集(上下)

彭蕴章集(上下)
作者: 编者:张剑//吴晋邦|总主编:杜桂萍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290.00
折扣价: 222.72
折扣购买: 彭蕴章集(上下)
ISBN: 9787020188970

作者简介

张剑(1971- ),河南遂平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明清文学文献。出版过专著《晚清日记中的世情、人物与文学》、《清代科举文人官年与实年考论》、《宋代文学与文献考论》等。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 吴晋邦(1996- ),辽宁大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清代文学,发表过论文《杜牧七律拗峭风格新论》、《唐宋“偏枯对”探论》等。

内容简介

前言 彭蘊章(一七九二—一八六二),字琮達,一字詠莪,號詠莪、小園、詒穀老人,別署澗東墨客、竹西墨客、硯北山樵,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彭蘊章是長洲彭氏家族的後期代表人物,潛心理學,喜言釋家,尤好易學、金石,頗有著述;少負詩名,名列“吳中後七子”,爲問梅詩社主要成員,一生創作甚多,兼好篆隸書畫;供職軍機處二十餘年,仕至武英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是咸豐後期的首揆重臣。其文學、思想、政事在當時皆有一定地位,值得深入硏究。 一 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七夕卯時,彭蘊章生於蘇州葑門磚橋彭氏祖宅,初名琮達,小字鐵寶。長洲彭氏爲清代著名世家,蘊章五世祖彭定求爲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狀元,曾祖彭啓豐爲雍正五年(一七二七)狀元,祖孫魁首,科名之盛甲於天下。彭蘊章祖彭紹賢未出仕,父彭希涑二十六歲中舉人,但在蘊章出生次年卽去世。蘊章二歲失怙,八歲失恃依祖母居,九歲祖母又去世,蘊章姊弟四人分依叔伯。蘊章依伯父彭希洛,長姊依伯父彭祝華,三姊依伯父彭希濂,弟彭翊依叔父彭希鄭。蘊章之名、詠莪之號(後用作字),皆彭希洛所取。 彭蘊章六歲入塾,先後從學於江廷楨、蔡鳳占、黃春霆、袁寶樹,彭希洛亦授以《左傳》及文法。嘉慶十一年(一八○六)蘊章十五歲,始應童子試,同年彭希洛病逝。嘉慶十三年(一八〇八),彭蘊章入長洲縣學,次年與江南河道副總督徐端之妹德清徐氏於清江浦就婚。此時期,蘊章先後從堂兄彭蘊輝、邑人蔣景曾學習制藝之法,又學王廣心《蘭雪堂制藝》爲華贍之文。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彭蘊章受業於王芑孫,從其學詩,與芑孫之子王嘉祿朝夕論文,又就學於石韞玉主講席的紫陽書院。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彭蘊章二十七歲,鄉試得中,從此頻繁往來於北京與蘇州之間,然屢試不第。蘊章此時期在舉業外留心詩賦、搜求金石,與友儕遊賞湖山,頗得其樂。道光三年(一八二三)落第後,彭蘊章居鄉三年,入黃丕烈倡始的問梅詩社,與石韞玉、張吉安、尤興詩、韓崶等退居鄉里的前輩耆舊雅集唱和,傳爲一時盛事。蘊章出仕後再未能回鄉長居,這是他悠遊吳門的最後一個時段。 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彭蘊章再至京師參加會試,挑取謄錄第四名。彭蘊章至此會試已五次不第,按例得與大挑,得二等,以教職候選。次年由教諭改官內閣中書,先後校對《方畧》、《國史》、“武英殿刻本”,繕校軍機清檔。道光十年(一八三○),其妻徐氏歿。十一年考取軍機章京,回鄉理喪,並於十二年續娶朱氏。道光十三年,補軍機章京,在二班行走。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彭蘊章九應會試,終於及第,年已四十四歲。籤分工部都水司,仍留軍機處行走。此後數年間,歷官虞衡司主事兼都水司、都水司員外郎、保送御史,任方畧館收掌官、製造庫郎中、鴻臚寺少卿、光祿寺少卿、方畧館提調,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充軍機領班章京,次年升順天府府丞。二十四年升通政司副使,次年授宗人府府丞。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外放福建學政。在閩期間,先後補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蘊章久躓闈場,自謂“敢誇老眼明如鏡,慣作門前鵠立人”(《問心堂課士口占》)。在福建學政任上,克勤職守,嚴格選士;勸諭士子止械鬭、戒溺嬰,重建考亭書院等勝跡,對當地文化做出了貢獻。時任福建巡撫徐繼畬稱其“實爲學臣中真能稱職之人”(《爲循例查報學政彭蘊章考試聲名事奏摺》),彭蘊章歿後,閩省有祀爲名宦之議,皆可見其當日功績。道光三十年(一八五○)還京,兼署刑部右侍郎。 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彭蘊章始任軍機大臣上行走。蘊章釋褐爲內閣中書,科名不高,得此殊遇,頗出意外。咸豐年間國家多事,蘊章一直仕途亨通,歷官戶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實錄館副總裁官、禮部左侍郎、工部尚書。咸豐五年(一八五五),以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充經筵講官;六年(一八五六)十一月授文淵閣大學士,管理工部事務,成爲以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的“真宰輔”。同月,領班軍機大臣文慶去世,彭蘊章躋升首揆。蘊章自進士及第到官拜大學士前後不過廿載,晉升之快,漢臣中少有其比。此後充玉牒館副總裁、上書房總師傅,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充武英殿大學士,後任國史館正總裁。咸豐十年(一八六〇)四月,彭蘊章一力保舉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大敗於太平軍,何桂清東逃滬上,江南全失。蘊章自此寵信大減,六月卽因足疾離任。此時二次鴉片戰爭戰事已熾,彭蘊章身爲首揆而臨危請去,頗爲時人詬病。咸豐十一年,蘊章赴熱河勸咸豐帝回京,回京後署理兵部尚書,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同治元年(一八六二)五月因病開缺,十一月初九日於京去世,時年七十一歲。時蘇州未復,權葬於宛平縣甄家墳。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八月,蘊章子祖賢扶柩回籍,葬彭蘊章於長洲縣九都二十四圖生字圩長涇浜。彭蘊章有子八人、女四人,孫輩數十,其中三子祖賢官至湖北巡撫,孫彭詒孫(翼仲)曾創辦《京話日報》、《中華報》,爲清末著名報人。 彭蘊章早年有詩名,晚年以宰輔膺重任,“京察硃諭褒敘者三,殿廷考第文字者二十四”(羅惇衍《光祿大夫武英殿大學士文敬彭公墓志銘》),科名遠不逮彭定求、彭啓豐等家族前輩而宦績過之,是長洲彭氏仕履最高、影響政局最著者。道、咸之後,長洲彭氏已不像乾、嘉時科第仕宦不絕,蘊章之弟彭翊謂“今則維兄一人爲進士、在仕途”(《詠莪伯兄五十壽序》),足見其對於家族的重要性。蘊章詩名列於“吳中後七子”,仕宦得“文敬”之謚,爲學發揚彭定求以來的理學傳統、彭紹升以來的禪學傳統,晚年秉政雖有爭議,平生成就實無愧於長洲彭氏最後的代表人物。 …… 五 彭蘊章一生著述頗多,在世時卽陸續梓行。同治間彭祖賢輯《彭文敬公全集》,包括《松風閣詩鈔》二十六卷、《歸樸龕叢稿》十二卷、《歸樸龕叢稿續編》四卷、《老學葊讀書記》四卷、《鶴和樓制義》不分卷、《彭文敬公自訂年譜》一卷,存世者甚多。因卷帙浩繁,刊刻有先後,各處所存的不同版本不盡統一。其中前三種著述,各種《彭文敬公全集》都予收錄;後三種則間有異同。光緒間彭祖賢輯《長洲彭氏家集》,收入《彭文敬公全集》十五冊四十二卷(順序爲:古文、詩、制義、自訂年譜),除《老學葊讀書記》因家集體例未入外,囊括了同治本《彭文敬公全集》的全部內容。家集本晚出,可視作彭祖賢所編《彭文敬公全集》的定本。特將其著述情況分述如下: (一)文集 《歸樸龕叢稿》十二卷,道光二十八年刻本。前有林春溥序、《歸樸龕初刪文稿記》、徐繼畬評,末有江湜跋。 《歸樸龕叢稿續編》四卷,又稱《歸樸龕續稿》,咸豐九年始刊,錄《歸樸龕叢稿》未收文字。 《老學葊讀書記》,彭蘊章在世時未刊,同治五年刻本。收錄《歸樸龕叢稿續編》之後的論學文字。彭祖賢等識語稱:“晚年所著,塗乙滿紙,但編目錄,未分卷帙,取放翁意名曰《老學葊讀書記》。其中條辨有畧於前而詳於後者,有散於前而聚於後者,不無文異義同、重規疊矩之處,尚非定本也。”彭祖賢等依閻若璩、惠棟後人編纂筆記的體例,刊行時亦未加去取。 (二)詩集 《澗東集》三卷,道光六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藏。錄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至道光五年(一八二五)間詩作。卷首有王嘉祿序,孫原湘、王嘉祿、畢韞珍、江沅、尤興詩、汪棨、張吉安、石韞玉、宋翔鳳、尤崧鎮題詞,王芑孫識語。 《松風閣詩鈔》八卷,道光二十六年刻本,卷首保留王嘉祿《澗東集》序。收錄自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至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間詩作,分體編排。道光二十六年以後,彭蘊章“每歲刊詩一卷,集名不一,而仍冠以‘松風閣’,先後刊行者二十一卷”。天津圖書館藏有道光本《松風閣詩鈔》十二卷,收錄截止至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離閩之時。 《松風閣詩鈔》二十六卷,《彭文敬公全集》本,係彭祖賢等搜輯其晚年詩作而成的全集。按年代編排,次序、作品皆與道光本《松風閣詩鈔》不同。 《瓜蔓詞》,附於道光本《松風閣詩鈔》後,《彭文敬公全集》中未收。 彭蘊章一生編排自己的詩集用力甚劬。從《澗東集》到道光《松風閣詩鈔》再到《全集》本《松風閣詩鈔》,經歷了編年—分體—編年的變化,其間作品文字、編年多有改動,體現出作者反復斟酌的過程。爲便硏究,在整理時從《澗東集》、道光本《松風閣詩鈔》中輯出《全集》本刪落的詩作,並將《澗東集》編次附後,以便審視彭蘊章修改詩作及繫年的過程。 (三)其他 《榕窗隨筆》一冊,稿本。該本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封面題“榕窗隨筆”,下注“己酉潛庵所得未刻本”。扉頁又題“榕窗隨筆”,注云“榕窗隨筆,紅圈者請鹿門抄出”。又有跋云“宣統元年八月初七日楊兆麟敬觀於學部公所,石屏袁嘉穀同觀”。正文塗抹特甚,今原稿有圈者依舊標出;原稿用勾刪符號整條刪除者用方括號括出,仍放於正文中;原稿刪除文字,擇有價值者入校記。 《鶴和樓制義》不分卷,道光十九年始刊,有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制義各篇下有評語,卷首有湯鵬序。 《彭文敬公自訂年譜》,《長洲彭氏家集》本。彭蘊章自記,截止至同治元年十月。首載諭賜祭文、諭賜碑文。 本次整理,光緒本《彭文敬公全集》及《瓜蔓詞》、《榕窗隨筆》的初次標校由張劍承擔,復校、前言撰寫以及《老學葊讀書記》、《附錄》的輯錄,均由吳晉邦承擔。彭蘊章著述眾多,所涉甚廣,整理中未妥之處,尚祈讀者批評指正。 试读章节(2000字以内) 孟夏初吉行常雩禮聖駕齋宿隨扈侍班恭紀〔一〕 鳳樓初日曉鐘聲,砥路無塵翠輦行。蔀屋豐年關國計,大田甘雨軫皇情。朝儀肅穆鴛班集,天仗森嚴豹尾輕。觀象正符龍見候,西山一抺濕雲生。時方小旱,是日濃陰密布〔二〕。 【校記】 〔一〕詩題,道光本《松風閣詩鈔》作“聖駕齋宿雩壇恭紀”。 〔二〕自注,道光本《松風閣詩鈔》無。 慰高應禮部試下第將歸適余校士潞河前來叩別信宿而去詩以勖之〔一〕 十年守墳墓,今賦鹿鳴來。幾日歸裝促,長途夏雨催。吾衰憐此別,天意老其才。莫負童年學,蟫編一一開。 【校記】 〔一〕 詩題,道光本《松風閣詩鈔》上有“甲辰四月”。 春湖弟蘊煒應春官試下第南歸有詩留別和韻 人隨社燕覓巢來,飛絮漫天忽送回。眼底關河增感慨,樽前歌嘯且徘徊。青松不改淩冬節,紅杏終教傍日栽〔一〕。九陌鶯花遲兩度,重看策馬到金臺。 【校記】 〔一〕“栽”,底本作“裁”,據道光本《松風閣詩鈔》改。 壽陽相國因病蒙恩致仕羨懸車之有日感判袂之非遙因 成一律奉柬〔一〕密勿論思十四年,養疴奉詔許歸田。一身盡瘁因籌國,百輩能容爲進賢。豈有遐心託泉石,恨無長策靖烽烟〔二〕。追隨三載緣何淺,珍重金鼇唱和篇。前年卜鄰於金鼇玉蝀橋西〔三〕,時有唱和之作。 【校記】 〔一〕此柬藏於蘇州博物館。詩題,原柬作“甲寅仲冬元月壽陽相國老夫子引疾陳請辭職蒙恩予告養疴羨懸車之有日感判袂之非遙援筆書懷卽以奉贈並呈誨正”。 〔二〕“靖”,原柬作“掃”。 〔三〕“前”,原柬作“壬子”。 曉行口占二首〔一〕 月落山頭影入湖,湖山雙照兩明珠。鳶飛魚躍清光裏,天水中間辨有無。 雪後東風吹白蘋,洒將春雨滿芳津。愁中不覺韶光媚,一樹桃花紅照人。 【校記】 〔一〕“二首”,底本作“三首”,誤。 吳清如員外有詩寄懷奉和元韻 鳳閣巢痕縈舊夢,君由舍人入直樞廷。雞陂故宅稱幽栖。名山挈榼花間酒,古寺籠紗壁上題。人望於今推老輩,鄉心何日慰餘黎。時吳下早荒〔一〕。聞君白髮情猶壯,曷不春明趁馬蹄。 【校記】 〔一〕“早”,疑爲“旱”之訛。 聞詔恭紀 古之賢王助開國,我朝定鼎親藩力。今茲嗜利謀專權,朋比朝堂作蟊賊。初戒典軍勿用兵,旋脅車駕巡京北。軍心渙散民流離,自謂忠誠無愧色。各興土木謀安居,欲以僻壤爲宸極。我昔憂危百病攻,三月養疴旋罷職。春來謁帝勸遄歸,其如此輩言先入。無何弓劍痛橋山,把持政府矯書敕。主幼時艱兆禍機,兩宮血淚皆霑臆。幸我先皇有介弟,手持密詔如霹靂。陰霾頓豁天地清,遂縛豺狼斬荊棘。垂簾上法宋宣仁,篤棐公旦勤日昃。吐哺握髮求賢才,環瀛重見昇平日。 喜壽陽相國應召來京入直弘德殿講筵 避地分攜又一年,重逢堪喜復堪憐。公歸尚有王官谷〔一〕,我老曾無陽羨田〔二〕。昔獻謀猷趨祕閣〔三〕,今資啓沃侍經筵〔四〕。金鼇退食詩篇續〔五〕,更了平生翰墨緣〔六〕。 【校記】 〔一〕“公歸”,稿本作“羨君”。 〔二〕“我老”,稿本作“嘆我”。 〔三〕“昔”,稿本作“共”。 〔四〕“今”,稿本作“獨”。 〔五〕“續”,稿本作“在”。 〔六〕“更”,稿本作“欲”。